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借字的意思、通借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借字的解釋

即通假字。《辭書研究》1980年第1期:“所謂通借字,大概說來,其字音與本字相同或相近,在某些文章的語句中用來替代或代表本字。”參見“ 通假字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通借字是漢字使用中的特殊現象,指古代文獻中因讀音相同或相近而臨時借用的字。根據《漢語大詞典》定義,通借字屬于“通假字”的範疇,即“本有其字”但書寫時借用其他字替代的現象。其核心特征包括兩點:一是借用關系基于語音關聯,二是臨時性替代,不改變原字的本義。

從分類角度看,通借字可分為三類:(1)同音通借,如《論語》中“政”通“正”;(2)雙聲通借,如“剝”通“撲”;(3)疊韻通借,如“信”通“伸”。這種分類源自清代學者王引之《經義述聞》的考據成果,現已成為文字學研究共識。

通借字的形成主要有三個原因:(1)古代文字規範不統一,如《詩經》中“蚩蚩”通“嗤嗤”;(2)方言差異導緻用字習慣不同,如楚簡中“胃”通“謂”;(3)傳抄過程中的筆誤沿襲,如帛書《老子》中“梼”通“籌”。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中心指出,這類現象在先秦典籍中出現頻率高達12%-15%。

與假借字的本質區别在于:通借字是臨時替代關系,如《史記》中“蚤”通“早”;而假借字是永久性借用,如“來”本義為麥穗,假借為往來之“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強調,這種區分對準确解讀古籍具有重要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通借字是古代漢語中常見的文字使用現象,其核心含義和特點如下:

一、定義與性質

通借字即通假字,指在書面語中因讀音相同或相近,臨時借用其他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現象。例如“蚤”代替“早”,“說”代替“悅”。這種借用具有臨時性,不代表本字與借字有固定關聯。

二、特點

  1. 音同/音近原則:借字與本字需滿足讀音相同或相近的條件。
  2. 臨時替代性:借字僅在特定語境中替代本字,并非長期通用。
  3. 曆史局限性:多見于先秦至唐代文獻,如《三國志》中記載“書籍有無,不相通借”。

三、應用領域

四、與相關概念的區别

提示:若需具體古籍案例分析,可參考《辭書研究》1980年第1期或《文學說例》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廢具舉丙鑒不挑擦子超遠翠鬟得幸度籙貳乘遏逸放學番手垡子地費財勞民封凍風霜府命改盟國有制皓帶豪力黑檔禾桶鴻溝件物僭禦角帶機伶寄田康德克己奉公孔兄罍罂零用錢毛收入毛團把戲面糊挐首跷趹騎獵青草清弭權宦榷厘纔恰神閑氣靜世母壽木四始飼養員誦書歎哭蜩螗沸羹同實統總圍範委吏烏裡八糟閑坐小玩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