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水名。即《書·禹貢》所謂古 黃河 下遊“九河”之一。故道在 西漢 鬲縣 (今 山東省 平原縣 西北)附近,東流入海。一說在今 山東省 德州市 附近,東流經 商河 及 河北 鹽山 、 山東 無棣 諸縣境入海。參閱《爾雅·釋水》、《漢書·溝洫志》、 清 胡渭 《禹貢錐指》卷十三中之下。
鬲津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地理含義的古河流名稱,其釋義如下:
鬲津(Lì Jīn)是中國古代文獻記載的“九河”之一,特指黃河下遊的一條分流河道。其名稱源自流經古鬲縣(今山東德州一帶)的地理特征。“鬲”指古代炊具鬲(三足中空),引申為分叉、分流;“津”意為渡口或水道,合指黃河分叉形成的支流。
據《爾雅·釋水》記載,大禹治水後黃河下遊形成九條分流河道(九河),鬲津為最南端的一條。其故道大緻位于今山東省西北部,經德州、樂陵等地向東北入海,是古代華北平原重要的水系網絡組成部分。漢代以後因黃河改道及泥沙淤積,鬲津逐漸湮沒。
引用來源: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參考權威出版社點校版本或專業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鬲津”是古代中國的一條河流名稱,屬于《尚書·禹貢》記載的古黃河下遊“九河”之一。其具體含義和地理位置如下:
詞義解析
“鬲津”中的“鬲”指古代地名(今山東平原縣西北),“津”意為渡口或河流。該名稱可能與河流流經鬲縣或作為渡口的功能相關。
地理位置争議
關于鬲津的故道位置存在兩種說法:
曆史背景
鬲津是黃河下遊“九河”的分支之一。由于黃河曆史上多次改道,這些河道逐漸淤塞,鬲津在漢代以後已無明确記載,推測因河道變遷或自然淤積而消失。
現狀
現代地理中,鬲津作為獨立河流已不複存在,其故道可能埋藏于現今的華北平原地下,或與其他水系融合。相關研究可參考《漢書·溝洫志》和清代胡渭的《禹貢錐指》。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或地理考證,可查閱《爾雅·釋水》等古籍或地方志資料。
柏台半亞辯治避诎不間不界不開眼鸱鸢綢固蝶泳抖瑟斷齑畫粥斷路器兌坊嘟唸咄罵浮飄勾羅桂糖骨頭架子赫拉壑子賄串浍畎堅坐進退诳駭窺視兩袖清風慢棄滿坐寂然緬惟腦門心子佞枝庖人破家喪産強忮侵犯棄妻三害繕人贍養身操井臼聖籍埘鷄世縣時選説長説短送款天步添倉通幽動微盌遂卧兔相符校覆枵腹從公枭羹孝親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