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吏胥的意思、吏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吏胥的解釋

[petty official] 地方官府中掌管簿書案牍的小吏

詳細解釋

舊時官府中的小吏。 唐 白居易 《和微之除夜作》詩:“我統十郎官,君領百吏胥。”《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桑麻失利,隻得畜豬養雞,等候吏胥、裡保來徵役錢。” 清 龔自珍 《明良論四》:“律令者,吏胥之所守也……守律令而不敢變,吏胥之所以侍立而體卑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吏胥,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主要指古代官府中負責辦理文書、處理具體事務的低級辦事人員或小吏。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闡釋:

  1. 核心釋義與身份定位

    • 吏與胥的結合: “吏胥”由“吏”和“胥”兩個單字組成。在古代官制中,“吏”通常指在官府中任職、有一定職責的人員,範圍較廣,可包括職位較低的官員和具體辦事人員。“胥”則更具體地指官府中辦理文書案牍、催征賦稅、管理倉庫等具體雜務的差役、小吏或書吏。因此,“吏胥”合稱,主要指那些在各級衙門中承擔具體執行性、事務性工作的底層辦事人員,他們不屬于有品級的正式官員(官),而是服務于官員、執行具體政務的吏員階層。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吏胥”即“地方官府中掌管簿書案牍的小吏”。(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2. 職責範圍

    • 吏胥的日常工作非常繁雜瑣碎,主要包括:
      • 文書處理: 起草、謄抄、保管公文、案卷、簿冊等。
      • 具體事務執行: 如催征賦稅錢糧、管理倉庫物資、維持地方治安秩序(如衙役)、傳遞公文、協助官員處理訴訟案件(如記錄口供、管理犯人)等。
      • 溝通協調: 在官員與百姓之間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來源:《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79年)
  3. 曆史語境與社會地位

    • 非官身份: 吏胥與有品級的“官”有本質區别。官員通常通過科舉等途徑選拔任命,有朝廷頒發的品級和俸祿。而吏胥則多由本地人充任,來源複雜(如招募、輪差、世襲等),沒有朝廷品級,其地位遠低于官員。
    • 實際權力與弊端: 盡管地位不高,但吏胥熟悉地方事務、精通律例案牍,且長期任職,往往掌握着處理具體事務的實際操作權。曆史上,吏胥階層常因缺乏有效監督、俸祿微薄等原因,出現營私舞弊、欺壓百姓、貪贓枉法等現象,成為吏治腐敗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吏胥”一詞有時也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指代那些利用職權謀私、刁難百姓的衙門差役。(來源: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4. 與現代詞彙的聯繫

    • 在現代漢語中,“吏胥”作為一個特定曆史詞彙已較少使用。其指代的職能,部分被現代的公務員、辦事員、文員、基層工作人員等詞彙所涵蓋。但在描述古代曆史或官僚制度時,“吏胥”仍是準确表達這一特定群體的術語。

總結來說,“吏胥”特指中國古代官府中,處于官僚體系底層、負責處理具體行政事務和文書工作的非品級辦事人員群體。他們承擔着大量基礎性工作,是維持官府運轉的實際操作者,但其社會地位低于官員,且在曆史上常因權力尋租等問題而備受诟病。

網絡擴展解釋

“吏胥”是古代中國官署中負責處理文書、案牍等事務的基層辦事人員,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釋

吏胥指地方官府中掌管簿書、案牍等文書工作的小吏,屬于官府中的低級辦事人員,主要負責起草公文、記錄檔案、協助官員處理日常行政事務。


曆史沿革

  1. 唐代起源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白居易《和除夜作》中“我統十郎官,君領百吏胥”,表明吏胥是輔助官員的基層群體。
  2. 明代制度
    明代嚴格區分“官”與“吏”,吏胥不得參加科舉考試,且職位上限為四品以下。其來源主要為“金充”(自願充任)和“罰充”(因罪充任)。

職責與地位


文學引用

宋代黃庭堅、董嗣杲等詩人也在作品中提及吏胥,如“舞文吏胥無假借”(黃庭堅)、“吏胥都往矣,井邑尚依然”(郭印),反映其工作性質及社會評價。


近義詞與相關概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具體制度,可參考曆史文獻或權威詞典來源(如漢典、滬江詞典等)。

别人正在浏覽...

闆車蚌淚襃被報差贲然秉承敝帚彩霞朝顔成荊承允齒頄大君子笃生帆腹飛檝豐顱負義忘恩廣劇館勞桂枝漢洋江黑黢黢會最葷腥焦唣驚魂攝魄進師緊騰騰軍牍開藩看門狗奎垣闊颡麟鳳淩持淩澌盧其率同漫涎滿月酒馬螘草疋馬貧嘴惡舌潑油救火清察三三砂輪蛇醫飾終守鼜刷字谇語壇坎鐵畫同栖違慠尾末香縷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