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tty official] 地方官府中掌管簿書案牍的小吏
舊時官府中的小吏。 唐 白居易 《和微之除夜作》詩:“我統十郎官,君領百吏胥。”《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桑麻失利,隻得畜豬養雞,等候吏胥、裡保來徵役錢。” 清 龔自珍 《明良論四》:“律令者,吏胥之所守也……守律令而不敢變,吏胥之所以侍立而體卑也。”
“吏胥”是古代中國官署中負責處理文書、案牍等事務的基層辦事人員,具體解釋如下:
吏胥指地方官府中掌管簿書、案牍等文書工作的小吏,屬于官府中的低級辦事人員,主要負責起草公文、記錄檔案、協助官員處理日常行政事務。
宋代黃庭堅、董嗣杲等詩人也在作品中提及吏胥,如“舞文吏胥無假借”(黃庭堅)、“吏胥都往矣,井邑尚依然”(郭印),反映其工作性質及社會評價。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具體制度,可參考曆史文獻或權威詞典來源(如漢典、滬江詞典等)。
《吏胥》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官吏和仆役。在古代中國,吏胥一詞常用于稱呼官府中的官員和仆人。
《吏胥》的拆分部首為口和月,其中“口”是上面的部首,表示與口有關,而“月”則是下面的部首,表示與肉食有關。根據漢字的拆分規則,筆畫數為吏(6畫)和胥(8畫)。
《吏胥》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材料。在《左傳·定公二十一年》中就有“申必吏胥和而内厚己志以化民心者,以光武之子左中郎将胥為也”這樣的用法。
至于繁體字形,我們可以使用“吏胥”的繁體字 “吏胥”。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一些與現代寫法不同的特點。比如,吏在《說文解字》中的原始形态是從左右的口字形進一步發展而來的。胥在古代寫法中的形态更接近一個完整的人形,表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1. 公司的吏胥負責管理文書和檔案。
2. 他的部下都是一些忠心耿耿的吏胥。
組詞:吏胥學、吏胥衆、吏胥團體。
近義詞:官吏、差役。
反義詞:主官、文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