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綽號;外號。《水浒傳》第二九回:“那厮姓 蔣 名 忠 ,有九尺來長身材。因此江湖上起他一個諢名,叫做 蔣門神 。” 茅盾 《小巫》二:“臨走的時候,那隊長忽然叫着老爺的诨名說道:‘ 太歲爺 ,你放心!我們悄悄地裝扮好了去,決不會露馬腳!’” 沙汀 《一個秋天的晚上》:“他叫 謝開太 ,诨名 老娃 。”
“诨名”指姓名以外的稱呼,通常稱為“綽號”或“外號”,主要特點如下:
定義與特點
诨名是由他人賦予的稱呼,需經公衆認可後廣泛使用。其傳播主要依賴口耳相傳,而非文字記錄,與個人主動取的“别號”“齋號”有明顯區别。
文化應用
在文學作品中常見诨名,用于凸顯人物特征。例如《水浒傳》中的“蔣門神”,或茅盾《小巫》裡“太歲爺”這類稱呼,均通過诨名增強角色辨識度。
社會屬性
诨名通常反映個體的外貌、性格或行為特點,可能帶有褒貶色彩。例如沙汀筆下的“老娃”,生動體現了诨名在現實中的實際應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學作品中的诨名案例,可參考《水浒傳》等經典文本。
《诨名》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以别名或綽號稱呼某人的名字。
《诨名》的部首是讠(讠為“言字旁”),共有5個筆畫。
《诨名》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既有漢語特有的演變過程,也與社會發展相關。它起初指的是人們用以隱諱、嘲笑或奚落他人的綽號,但後來演變成指人們用于親昵、玩笑、調侃或贊美他人的别名。這個詞的含義根據不同的時代和語境有所變化。
《诨名》的繁體字為「諢名」。
在古代,寫作《诨名》的方式稍有不同。原先的寫法是“諢”,後來演變為今天的“讠”。并沒有統一的古代寫法,因為字形隨着時代的變遷和字體的發展而有所調整。
1. 他有個好聽的诨名,大家都喜歡叫他“小天使”。
2. 這個诨名雖然有些幽默,但是表達了他的特點。
1. 诨名簿
2. 诨名起源
3. 诨名制度
綽號、别名、外號、昵稱
真名、本名、姓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