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令的意思、待令的詳細解釋
待令的解釋
等候命令。《墨子·備城門》:“為作水甬,深四尺。堅慕貍之,十尺一,覆以瓦,而待令。”《韓非子·有度》:“順上之為,從主之法,虛心以待令。” 張際春 《向贛南閩西進軍·在吉潭》:“天亮以前,我們大部隊都已吃完早飯,待令行動。”
詞語分解
- 待的解釋 待 à 等,等候:待到。待旦。拭目以待。 以某種态度或行為加之于人或事物:對待。招待。待遇。待人接物。 将,要(古典戲曲小說和現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待出門,有人來了。 待 ā 停留,逗留,遲延:你
- 令的解釋 令 í 〔令狐〕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臨猗縣一帶;b.複姓。 令 ǐ 量詞,印刷用的原張平版紙五百張為一令。 令 ì 上級對下級的指示:命令。法令。朝(乷 )令夕改。 古代官名:縣令。令尹。尚書令
網絡擴展解釋
“待令”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dài lìng,其核心含義是“等候命令”。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處于等待指令或行動指示的狀态,常見于需要上級決策或外部指令的場景。例如:
- 軍事行動中,士兵“待令”準備執行任務;
- 古代文獻中描述守城時“覆以瓦,而待令”(《墨子·備城門》)。
二、延伸含義
- 被動等待:強調因未獲得明确指示而暫時無法行動,如《韓非子·有度》提到“虛心以待令”。
- 現代用法:可形容個人或團隊在不确定狀态下的停滞,例如“大部隊待令行動”(張際春《向贛南閩西進軍》)。
三、相關對比
- 近義詞:待命(兩者常互通,但“待命”更口語化)。
- 區别:“待令”更突出“命令未下達”,而“待命”側重“已準備就緒,等待執行”。
四、文獻出處
該詞源自古籍,如:
- 《墨子·備城門》:“十尺一,覆以瓦,而待令。”
- 《韓非子·有度》:“順上之為,從主之法,虛心以待令。”
五、現代應用
多用于正式或書面語境,如軍事、應急響應等需嚴格指令的領域。例句:
“船上的同胞對我們的招待令,我有些微激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待令(dai4 ling4),這個詞的意思是等待指令。下面為您詳細介紹待令的相關信息:
待令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從字形上來看的,待字的部首是彳,意為走路,而令字的部首是令,表示人。待令的筆畫數為14畫。
待令這個詞的來源并不是特别明确,但可以推測出它的意思是等待指令或命令。待令在軍事上常用,表示人員在特定時機等待上級的命令或指示。在平時生活中,待令也可以表示等待别人的指示或命令,做出相應的動作或行為。
待令這個詞也有繁體字形式,即「待令」。繁體字是漢字的一種字體表現形式,在部分地區或場合仍然被廣泛使用。
在古時候,待令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字形經曆了一些變化。根據現有考古和研究資料,待令這個詞的古代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
以下是待令的例句:
1. 戰士們在陣地上迅速列隊待令。
2. 在工作中,我們需要高度專注并隨時準備待令。
以下是待令的一些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待命、待機、令箭、令行禁止
近義詞:聽令、領命、接令
反義詞:自行其是、自主行動、不聽使喚
希望以上對您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