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有損國家的壞事、丑事。《左傳·僖公元年》:“公出復入,不書,諱之也。諱國惡,禮也。” 孔穎達 疏:“國内有亂,緻令公出,不書‘公出復入’,諱國亂也。國亂,國之惡事,諱國惡,是禮也。” 宋 江休複 《江鄰幾雜志》:“ 司馬君實 充史讨,白執政:《時政記》、《起居注》皆并不載 元昊 叛命、北戎請地事,欲就樞密府檢尋事迹,以備載録。 龎相 自至史院商量, 孫樸 兼修國史之任,雲:‘國惡不可書。’”
"國惡"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國家的禍患、重大災禍或政治上的嚴重弊端。該詞在古代文獻中主要用于描述對國家根基或統治秩序造成嚴重危害的事件或行為。
以下從漢語詞典及經典注疏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國惡(guó è)
指國家面臨的重大災禍、内部動亂或統治危機。常與君主失德、權臣亂政、民心動蕩等政治災難相關聯。
來源: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3卷,第131頁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512頁
在《春秋》經傳體系中,"國惡"被賦予特定含義:
指君主或當權者的惡行,尤其需避諱不可直書之事。
例證:
《谷梁傳·莊公二十四年》:"‘大夫不書卒’,為國惡也。" 範甯注:"國惡,謂君惡也。"
此處強調史官為避諱君主之過,不記載大夫之卒,以隱晦表達對國君失德的批判。
來源:
《十三經注疏·春秋谷梁傳注疏》(中華書局整理本)
屬名詞性複合詞,結構為"國(國家)"+"惡(災禍)",與"國難""國患"近義,但更具書面性與曆史語境色彩。
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先秦兩漢文獻或曆史哲學論述中,用以指代系統性政治腐敗或政權危機。
例:
"朝綱崩壞,國惡叢生"(描述王朝末期亂象)。
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釋:"國之禍亂",強調其對社會秩序的破壞性。
"國惡"作為曆史詞彙,承載着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對國家治理危機的深刻認知。其釋義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核心始終圍繞國家層面的重大災禍或統治者的失德行為。如需深入考據,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春秋》三傳注疏原本。
“國惡”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國惡(guó è)指對國家形象或利益造成損害的重大丑聞、惡性事件。具體指有損國家的壞事或不宜公開的負面事件。
《左傳》中的記載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僖公元年》:“公出複入,不書,諱之也。諱國惡,禮也。”
孔穎達對此注釋:“國内有亂,緻令公出,不書‘公出複入’,諱國亂也。國亂,國之惡事,諱國惡,是禮也。”
此處強調“國惡”是涉及國家層面的負面事件,需隱諱以維護禮制。
古代政治語境
在封建禮法體系中,史官常通過“不記載負面事件”來維護統治權威,體現“為尊者諱”的傳統思想。
注: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讨論。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及古代注疏。
阿黎案籍安妥白鮝慘濑人朝譴蚩騃遲命存恤代嬗盜夥電療阿下飯盤沸反盈天費唾沫粉頸拊接覆鹿尋蕉官亭雇募過剩害孩子酣豢函授生寒窯浩博弘厲驩兜黃绮獾豬虎不拉彙展箭筈噍罵即位慷恺琅華勒掯臉青鼻腫朦朣晴川桑樞三和土聖考獸炭爽然絲缰塌車陶闆田種屠販脫貫望夜五石六鹢無底五福杌臲香芝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