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嘉靖七子的意思、嘉靖七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嘉靖七子的解釋

指 明 嘉靖 年間的 李攀龍 、 王世貞 、 謝棒 、 宗臣 、 梁有譽 、 徐中行 、 吳國倫 等七位有名的文人。因其前尚有 李夢陽 等七人稱前七子,故亦稱後七子。參閱《明史·文苑傳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嘉靖七子”是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以李攀龍、王世貞為核心的文學流派,又稱“後七子”,與“前七子”(弘治年間李夢陽等人)共同構成明代複古文學運動的重要分支。該稱謂源自七位文人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提倡複古文風以矯正當時浮靡文壇的創作理念。成員包括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其活動對明代中後期文學批評與創作影響深遠。

從漢語詞彙構成分析,“嘉靖”指明世宗朱厚熜的年號,屬于專名成分;“七子”為數量詞與泛稱的組合,借用了先秦“建安七子”的典故,體現對文學典範群體的效仿。該術語在《明史·文苑傳》及《列朝詩集小傳》中均有記載,清代朱彜尊《靜志居詩話》評價其“力追正始,以救俚蕪”,現代學者袁行霈在《中國文學史》中指出該群體“通過理論倡導與創作實踐,重塑了文人詩歌的審美範式”。

網絡擴展解釋

“嘉靖七子”是明代文學史上的重要流派,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嘉靖年間以李攀龍、王世貞為核心的七位文人團體,因繼承前七子(李夢陽等)的複古主張,又稱後七子。成員包括:

  1. 李攀龍(領袖)
  2. 王世貞(核心人物)
  3. 謝榛
  4. 宗臣
  5. 梁有譽
  6. 徐中行
  7. 吳國倫

二、文學主張

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主張通過模仿古代經典作品恢複文學正統,反對當時流行的台閣體與八股文風。

三、曆史地位

• 與“前七子”共同構成明代複古運動的主體,影響持續近百年
• 王世貞後期主張突破複古局限,對晚明文學轉型有推動作用
• 代表作品如宗臣《報劉一丈書》揭露官場腐敗,具有現實意義

四、讀音與别稱

拼音:jiā jìng qī zǐ,因主要活動在嘉靖(1522-1566)、隆慶年間,故稱“嘉靖七子”或“後七子”。

注意:部分非權威資料(如)誤将徐階、嚴嵩等政治人物列為成員,實為混淆。該團體本質是文學流派,非政治集團。

别人正在浏覽...

暗暧八灋百隟背駝邊色伯餘不文不武跐蹈賜魚憚赫千裡淡然登擥地地道道兜售搤掔耳風惡石鼓笛鬼狐尤桂枝片玉過糧黃祚江郎矯妄解駕借助進鬭精算靜婉稽若寄書鴻糾責冷牕凍壁裂開凜然正氣帽帶瑪雅文化門崗盟契名垂青史迷雲奶姆紐帶平望破不剌牽绾祇洹輕耎審合詩草襹襹豕胾霜候四極頌台算祿貪位貪濁帷戶無害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