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dignation] 憤恨不平
亦作“ 憤愾 ”。1.憤恨感慨。《世說新語·言語》“ 陶公 疾篤,都無獻替之言,朝士以為恨” 劉孝标 注引 王隱 《晉書》載 晉 陶侃 《臨終表》:“臣年垂八十,位極人臣,啟手啟足,當復何恨!但以餘寇未誅,山陵未復,所以憤慨兼懷,唯此而已。”《晉書·儒林傳·範弘之》:“每讀其事,未嘗不臨文痛歎,憤愾交懷。以今況古,乃知一揆耳。”《宋書·袁湛傳》:“奉命西行,途戾 荊 郢 ,瞻望 巴 漢 ,憤慨交深。”
(2).憤憤不平。《三國志·魏志·袁紹傳》“ 太祖 乃還救 譚 ,十月至 黎陽 ”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漢晉春秋》:“且三軍憤慨,人懷私怒,我将軍辭不獲已,以及 館陶 之役。”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仇隙》:“ 右軍 遂稱疾去郡,以憤慨緻終。” 浩然 《豔陽天》第一○一章:“她又不能違背她的大伯,陪着咬了咬牙,表示很憤慨。”
“憤慨”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來形容因不公正、不合理或違背道德的事件或行為而産生的強烈憤怒與義憤。以下是詳細解釋:
憤慨不僅是個人情緒,更包含對群體、社會價值的關切,常伴隨呼籲改變或譴責的訴求,屬于較高層次的社會性情感。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進行分析。
《憤慨》這個詞表示對不公平、不滿或不正義的強烈情緒,代表了憤怒和激憤的态度。
《憤慨》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心(忄)和感(心),分别表示情緒和感受的意思。詞彙中的總筆畫數為13畫。
《憤慨》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左傳》等古籍中。在繁體字中,憤慨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憤慨的寫法跟現代漢字略有不同,不過仍保留了詞彙的基本意義和組成部分。
憤慨的例句:
- 他對社會不公平的現象感到憤慨。
- 面對殘酷的事實,她内心充滿了憤慨。
- 這個問題引發了公衆的普遍憤慨和抗議。
相關組詞:
- 憤怒、激憤、氣憤、憤恨、憤怒不平等。
近義詞:
- 怒火、憤怒、逆來順受、怨憤。
反義詞:
- 冷靜、寬容、諒解、平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