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楞失神貌。 元 範康 《竹葉舟》第三折:“你莫不是鼓瑟 湘靈 水面上遊,卻教我呆鄧鄧葭蒲邊耐心守。” 明 康海 《中山狼》第一折:“誰道俺的殘生命,又撞着這狼夜叉,俺戰兢兢遍體寒毛乍,呆鄧鄧兩眼烏珠咤,漫悠悠一縷魂靈諕。”
“呆鄧鄧”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形容人發愣、失神或遲鈍愚笨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查字典網指出該詞強調“思維遲緩、理解能力差”,而元雜劇例句進一步印證其古典文學中的使用場景。需注意,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保留在古籍或方言中。
《呆鄧鄧》一詞是一種用來形容一個人情緒或表情呆滞的俗語。下面将為您介紹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代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呆鄧鄧》一詞的拆分部首是“口”和“白”,它的總筆畫數是11畫。
這個俗語源于方言,以形容一個人看起來愚笨、無精打采或無動于衷的表情。
《呆鄧鄧》的繁體字為「呆鄧鄧」。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現代的《呆鄧鄧》一詞可能會有不同的組合形式。但是,我們以現代标準漢字為準,表示《呆鄧鄧》的拼音為"daidengdeng"。
她整天面無表情,簡直就是個呆鄧鄧。
組詞:呆闆、愚蠢、懶散
近義詞:呆若木雞、面無表情、無精打采
反義詞:活潑、靈動、興緻勃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