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切齒的意思、切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切齒的解釋

[gnash one's teeth] 上下牙齒緊緊地咬住,表示極端憤怒

切齒付心。——《戰國策·燕策》

摧肝切齒。——《廣東軍務記》

切齒怒斥負心郎

詳細解釋

咬牙;齒相磨切。極端痛恨貌。《戰國策·魏策一》:“是故天下之遊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齒,以言從之便,以説人主。”《史記·衛将軍骠騎列傳論》:“自 魏其 、 武安 之厚賓客,天子常切齒。” 宋 司馬光 《和王勝之雪霁借馬入局偶書》詩:“昔遭 絳 灌 深切齒,奔走十年為下吏。”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使罹毒者吞聲,旁觀者切齒。” 魯迅 《僞自由書·文章與題目》:“前 清 末年, 滿 人出死力以鎮壓革命,有‘甯贈友邦,不給家奴’的口號, 漢 人一知道,更恨得切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切齒,漢語詞彙,讀作qiè chǐ,其核心含義指上下牙齒緊咬摩擦,形容極端憤怒或痛恨的心理狀态。以下從詞義解析、語源發展、文化内涵三方面進行闡釋:

一、詞義解析

《現代漢語詞典》将“切齒”定義為“咬緊牙齒,形容憤恨到極點”,強調其作為動詞短語的形态特征和情感強度。在古漢語中,“切”表“緊貼摩擦”,“齒”指代牙齒,二字組合構成具象化的情緒表達(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二、語源發展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典籍。《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載“諸大夫切齒于側”,顯示其作為群體性憤慨的文學表達。東漢王充《論衡·言毒篇》中“君子不畏虎,獨畏讒夫之口……故人皆為疽疠,猶有倿者切齒”,進一步拓展了其社會批判意味(來源:《左傳》《論衡》)。

三、文化内涵

在傳統文化語境中,“切齒”常與“拊心”(捶胸)組合為“切齒拊心”,構成經典情緒表達範式。唐代李商隱《為濮陽公檄劉稹文》中“此則功臣義士,所以切齒于終篇”,賦予該詞曆史叙事中的道德評判功能。現代漢語保留其書面語特征,常見于“切齒痛恨”“令人切齒”等四字格表述(來源:《李商隱文集》)。

網絡擴展解釋

“切齒”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è chǐ(注音:ㄑㄧㄝˋ ㄔˇ),其核心含義是因極度憤怒或憎恨而咬緊牙齒,形容情緒激烈到難以抑制的狀态。

詳細解釋:

  1. 詞義與動作
    指牙齒緊咬摩擦的動作,常與“痛恨”“憤怒”等情感關聯,表達對人或事的強烈憎惡。例如《戰國策·燕策》中的“切齒付心”和《廣東軍務記》中的“摧肝切齒”,均凸顯了憤恨至極的情緒。

  2. 使用場景

    • 對仇敵或惡行:如《三國演義》中“董卓專權,欺君害民,天下切齒”。
    • 對不公或背叛:如“切齒怒斥負心郎”。
    • 成語搭配:常與“腐心”“痛恨”連用,如“切齒腐心”(形容恨到極點)。
  3. 曆史淵源
    該詞在古籍中頻繁出現,如《史記·衛将軍骠騎列傳論》提到“天子常切齒”,司馬光的詩作中也有“深切齒”的表述,均強化了其情感強度。

  4. 現代用法
    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如“切齒之恨”“切齒痛恨”,強調仇恨的深刻與持久。

“切齒”通過具象的咬牙動作,生動傳遞了極端的憤怒或憎恨,兼具文學表現力和情感沖擊力。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用法,可參考《漢典》《戰國策》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畢姻慘怆長主晨離除放辍朝啜食吐哺搭腔返跸負侯父世縣高壓水銀燈官賊閨窦鞼盾毀責江東三羅積禍計教精金百煉舊仇宿怨積薪局背軍首坎窞苛禮覽省量力陵阻龍扈卵蒜馬尼拉麻滿清末造眊眩鳴顧目為内外親褭亸潘子蓬婆皮夾子乞鄉郡生得聲猷矢刃市丈疏散絲分縷解讨虜調墨弄筆聽聆王荊公體王誅威侮溫菘鄉民香皮紙孝思笑谑躞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