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切齒的意思、切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切齒的解釋

[gnash one's teeth] 上下牙齒緊緊地咬住,表示極端憤怒

切齒付心。——《戰國策·燕策》

摧肝切齒。——《廣東軍務記》

切齒怒斥負心郎

詳細解釋

咬牙;齒相磨切。極端痛恨貌。《戰國策·魏策一》:“是故天下之遊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齒,以言從之便,以説人主。”《史記·衛将軍骠騎列傳論》:“自 魏其 、 武安 之厚賓客,天子常切齒。” 宋 司馬光 《和王勝之雪霁借馬入局偶書》詩:“昔遭 絳 灌 深切齒,奔走十年為下吏。”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使罹毒者吞聲,旁觀者切齒。” 魯迅 《僞自由書·文章與題目》:“前 清 末年, 滿 人出死力以鎮壓革命,有‘甯贈友邦,不給家奴’的口號, 漢 人一知道,更恨得切齒。”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切齒”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è chǐ(注音:ㄑㄧㄝˋ ㄔˇ),其核心含義是因極度憤怒或憎恨而咬緊牙齒,形容情緒激烈到難以抑制的狀态。

詳細解釋:

  1. 詞義與動作
    指牙齒緊咬摩擦的動作,常與“痛恨”“憤怒”等情感關聯,表達對人或事的強烈憎惡。例如《戰國策·燕策》中的“切齒付心”和《廣東軍務記》中的“摧肝切齒”,均凸顯了憤恨至極的情緒。

  2. 使用場景

    • 對仇敵或惡行:如《三國演義》中“董卓專權,欺君害民,天下切齒”。
    • 對不公或背叛:如“切齒怒斥負心郎”。
    • 成語搭配:常與“腐心”“痛恨”連用,如“切齒腐心”(形容恨到極點)。
  3. 曆史淵源
    該詞在古籍中頻繁出現,如《史記·衛将軍骠騎列傳論》提到“天子常切齒”,司馬光的詩作中也有“深切齒”的表述,均強化了其情感強度。

  4. 現代用法
    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如“切齒之恨”“切齒痛恨”,強調仇恨的深刻與持久。

“切齒”通過具象的咬牙動作,生動傳遞了極端的憤怒或憎恨,兼具文學表現力和情感沖擊力。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用法,可參考《漢典》《戰國策》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切齒

《切齒》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來形容憎恨或憤怒到極點的樣子,意思是痛恨得如同要咬碎牙齒一樣。

切齒的部首拆分為「刀」和「齒」兩個部分。其中,「刀」是常見的切割工具,而「齒」則表示牙齒。

切齒的筆畫數為10畫。具體的筆畫順序為:「刁」字的第2、3、4畫 + 「齒」字的9畫。

切齒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帝王的刑法,當有人犯下嚴重的罪行或觸怒朝廷時,皇帝會命令将其牙齒扯出來。而這種痛苦使得犯人在呻吟中流露出強烈的痛恨和憎惡之情。後來,切齒逐漸成為形容憤怒和憎惡的詞語。

在繁體字中,切齒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切齒有一些變體寫法。其中一種是「嗤齒」,使用了「口」字旁的「嗤」,意味着譏笑而帶有切齒之意;另一種是「砥齒」,使用了「石」字旁的「砥」,表示犒勞和激勵自己堅決去咬牙切齒。

以下是切齒的例句:

1. 他聽到那個人的名字時,滿臉切齒的表情讓人不寒而栗。

2. 委屈和憤怒使她切齒,但她沒有說出任何一句激烈的話。

3. 看着仇人的面孔,他的雙唇緊閉,切齒發出恍若要咬碎牙齒的聲音。

切齒的相關組詞有:切磋、切痛、切割。這些詞語都有與切齒相似的意思,表達了強烈的痛苦、厭惡或切割。

切齒的近義詞包括痛恨、憤怒、憎恨、激憤;反義詞則有寬容、諒解、和解、寬慰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