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為虎添翼。喻助長強6*暴之勢而使之益強。 漢 賈誼 《新書·淮難》:“此所謂假賊兵為虎翼者也,願陛下留意之。” 唐 李紳 《卻過淮陰吊韓信廟》詩:“英主任賢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龍鱗。”參見“ 為2虎傅翼 ”。
(2).古戰陣名。 漢 公孫弘 《握奇經》:“天地之前衝為虎翼,風為蛇蟠,圍繞之義也。虎居於中,張翼以進,蛇居兩端,向敵而蟠以應之。” 唐 楊巨源 《贈鄰家老将》詩:“虎翼分營勢,魚鱗擁陣行。”
(3). 宋 代軍隊名。《宋史·太宗紀二》:“﹝ 雍熙 四年夏五月丙寅﹞改上鐵林為殿前司虎翼,腰弩為神射,侍衛步軍司鐵林為侍衛司虎翼。”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軍頭司》:“殿前司、步軍司有虎翼,各二十指揮。虎翼水軍、宣武,各十五指揮。”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虎翼漢語 快速查詢。
“虎翼”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結合曆史文獻與典故,其解釋如下:
“虎翼”原指“為虎添翼”,比喻幫助惡勢力增強實力,使其更具威脅性。這一用法最早見于漢代賈誼《新書·淮難》中的“假賊兵為虎翼”,唐代李紳的詩句“英主任賢增虎翼”也沿用此意。該詞常被用于警示縱容暴行的後果。
在軍事領域,“虎翼”是古代陣法之一。漢代公孫弘《握奇經》記載,此陣以虎居中央,兩翼展開進攻,形似猛虎展翅,兼具防禦與突擊功能。唐代文獻中也有對“虎翼陣”戰術的描述。
北宋時期,“虎翼”為禁軍精銳部隊的稱號,隸屬侍衛親軍系統。《宋史·太宗紀》提到雍熙年間(984-987年)的虎翼軍建制,其職責包括戍衛京師與出征作戰。
在神話傳說中,“虎翼”與“龍牙”“犬神”并稱三大邪器。相傳其鑄造過程使用惡毒材料并附有詛咒,夏桀曾持有此刀,象征暴政開端。但此說法多見于民間傳說,缺乏正史佐證。
補充說明
“虎翼”在不同語境下的含義差異較大。例如,現代網絡語境中,“虎翼網”等名稱可能與曆史詞義無關。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背景理解該詞。
虎翼(hǔ yì)是一個漢語詞彙,由“虎”和“翼”兩個字組成。下面将詳細介紹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虎翼”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虍”和“羽”,其中“虍”為虎字的部首,“羽”為翼字的部首。
根據《康熙字典》,虍的五筆畫,羽的九筆畫。
《虎翼》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虎翼,被描述為一隻體型巨大,翅膀似虎的神奇生物。
在繁體字中,“虎翼”保持了與簡體字相同的寫法。
在古代,根據《說文解字》,虎的古字形與現代字形相比,上半部分加上了一橫,象征虎的背部和尾巴;而翼的古字形與現代字形相比,上半部分為“羽”,下半部分為“習”。
1. 這件事是我們成功的虎翼,讓我們自豪。
2. 他的才華堪比虎翼,備受贊賞。
3. 他的家族曆代都是當地的虎翼,為大家樹立了榜樣。
虎翼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如:
1. 虎翼展翅:比喻力量強大,志向遠大。
2. 虎翼張揚:形容能力強,氣勢威猛。
與虎翼的近義詞是“虎翅”,表示虎翼或虎的翅膀。
虎翼的反義詞沒有明确的漢字對應詞,但可以使用一些描述相反特征的詞彙,如“柔弱”、“無力”等。
以上就是關于“虎翼”的相關信息,包括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