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奢摩它 ”。梵語譯音。寂止,寂靜。謂精神集中,不為外界擾亂。《圓覺經》卷下:“以浄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内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萬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宗密 疏:“此翻雲止,定之異名,寂靜義也。” 清 龔自珍 《釋二門三點同異》:“《楞嚴》有奢摩它,《圓覺》有奢摩它,《涅槃》有奢摩它。”
“奢摩他”是佛教術語,其含義和修行方法在多個經典中均有闡釋,以下是綜合解釋:
詞源與翻譯
“奢摩他”源自梵語śamatha(音譯),意為“止”“寂靜”或“寂滅”。它與“三摩地”(samadhi)同義,屬于禅定七名之一,強調通過專注使心念止息散亂,達到平靜狀态。
修行核心
奢摩他的核心是“善心一境性”,即通過專注特定對象(如呼吸、佛號等),使心持續安定于同一境,逐漸消除昏沉、散亂等幹擾。廣義上涵蓋修習過程(如“九種住心”)與結果(心一境性);狹義則專指修成的定力。
目的與作用
其目标是通過集中精神淨化心靈,為後續智慧觀照(毗婆舍那,Vipassana)奠定基礎。如《圓覺經》所述,修奢摩他可“内發寂靜輕安”,使身心客塵永滅,進而顯現佛性。
經典中的定位
在佛教體系中,奢摩他常與小乘修行關聯,被視為初步的止觀法門。例如《楞嚴經》《涅槃經》均提及此概念,強調其作為“定”的異名,需結合“觀”(三摩)與“思惟修”(禅那)完整修習。
與其他概念的區分
不同于“三摩缽提”(觀照)和“禅那”(思惟修),奢摩他更側重“止”的實踐,屬于定學範疇。南傳佛教亦将其與毗婆舍那并列為禅修兩大支柱。
如需進一步了解修行方法(如九住心次第)或相關經典原文,可參考《瑜伽師地論》《圓覺經》等文獻。
《奢摩他》是一個漢語詞語,用來形容某些人過于奢華、浪費或鋪張的生活方式。
《奢摩他》的部首是“大(大字底)”和“手(手字旁)”,共有十五個筆畫。
《奢摩他》一詞源自梵文“samādhi”,意為禅定、定性。在中國古代佛教經典《成唯識論》中,對奢摩他的概念有所描述。
《奢摩他》的繁體字為「奢摩他」。
在古代漢字中,「奢摩他」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奢」字的古代寫法為「賒」或「遮」,「摩」字的古代寫法為「婆」或「膜」,「他」字的古代寫法為「伊」或「它」。
1. 他的生活方式奢摩他到了極點,每天開豪車、住豪宅、購買奢侈品。
2. 這部電影展現了貴族社會的奢摩他生活。
奢華、摩登、摩擦、他人、他們
奢侈、浪費、鋪張
簡樸、節儉、樸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