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奢摩他的意思、奢摩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奢摩他的解釋

亦作“ 奢摩它 ”。梵語譯音。寂止,寂靜。謂精神集中,不為外界擾亂。《圓覺經》卷下:“以浄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内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萬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宗密 疏:“此翻雲止,定之異名,寂靜義也。” 清 龔自珍 《釋二門三點同異》:“《楞嚴》有奢摩它,《圓覺》有奢摩它,《涅槃》有奢摩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奢摩他是佛教術語的漢語音譯,源自梵語"śamatha",意譯為"止"或"寂靜",指通過專注修習達到心念安住的禅修方法。根據《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記載,該詞最早見于《瑜伽師地論》,特指"九種心住"的禅定修習,即通過持續專注特定對象(如呼吸或佛像),逐步降伏散亂心念的修行過程。

在佛教實踐體系中,奢摩他與"毗缽舍那"(觀)共同構成止觀雙運的修行核心。唐代澄觀法師在《華嚴經疏》中強調,奢摩他的本質是"攝心住緣,令不散動",通過調息、調身、調心三要訣,幫助修行者破除"五蓋"障礙,最終達至"輕安"的禅定狀态。

現代佛教哲學研究指出,奢摩他包含三個遞進層次:初期專注訓練(尋伺階段)、中期平等持心(等持階段)、後期自然安住(等至階段)。這種修持方法不僅存在于漢傳佛教的坐禅傳統,也與南傳佛教的"安那般那念"呼吸法、藏傳佛教的"寂止"修行具有理論同源性。

據《解深密經》記載,修習奢摩他能産生五種功德:增強意志力、提升洞察力、淨化業障、增長智慧、成就三昧。當代佛學研究者通過實驗心理學發現,這種禅修方式确實能顯著提升前額葉皮層的神經可塑性,驗證了古典教義中的身心轉化理論。

網絡擴展解釋

“奢摩他”是佛教術語,其含義和修行方法在多個經典中均有闡釋,以下是綜合解釋:

  1. 詞源與翻譯
    “奢摩他”源自梵語śamatha(音譯),意為“止”“寂靜”或“寂滅”。它與“三摩地”(samadhi)同義,屬于禅定七名之一,強調通過專注使心念止息散亂,達到平靜狀态。

  2. 修行核心
    奢摩他的核心是“善心一境性”,即通過專注特定對象(如呼吸、佛號等),使心持續安定于同一境,逐漸消除昏沉、散亂等幹擾。廣義上涵蓋修習過程(如“九種住心”)與結果(心一境性);狹義則專指修成的定力。

  3. 目的與作用
    其目标是通過集中精神淨化心靈,為後續智慧觀照(毗婆舍那,Vipassana)奠定基礎。如《圓覺經》所述,修奢摩他可“内發寂靜輕安”,使身心客塵永滅,進而顯現佛性。

  4. 經典中的定位
    在佛教體系中,奢摩他常與小乘修行關聯,被視為初步的止觀法門。例如《楞嚴經》《涅槃經》均提及此概念,強調其作為“定”的異名,需結合“觀”(三摩)與“思惟修”(禅那)完整修習。

  5. 與其他概念的區分
    不同于“三摩缽提”(觀照)和“禅那”(思惟修),奢摩他更側重“止”的實踐,屬于定學範疇。南傳佛教亦将其與毗婆舍那并列為禅修兩大支柱。

如需進一步了解修行方法(如九住心次第)或相關經典原文,可參考《瑜伽師地論》《圓覺經》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懊緒百益紅半山悲懷鞭節不逞參治參逐琛寳遲日吹簧純服鋤粟礠石盜怨主人斷文斷杼擇鄰反演豐城劍氣剛戾鈎挑光表光铓圭璋哈呀淮海戲溷屏建除體谫谫腳跟教員浸淫畯望亢強可目匡肅困污闊論高談浪橋連晝論學卯榫南腔北調孽子牛馬怒號珀末青史留芳寝耒榮映上逆芟剪生酒樹蜂水秀司吏搜劫俗姓頹幽洗耳拱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