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鹑雀的意思、鹑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鹑雀的解釋

鹌鹑。其形體甚小似雀,故稱。《周禮·天官·司裘》“王乃行羽物” 漢 鄭玄 注:“此羽物小鳥鶉雀之屬,鷹所擊者。” 宋 劉斧 《青瑣高議後集·範敏》:“忽一禽觸馬首, 敏 急下馬捕而獲之。其大若鶉雀,且不識其名,乃置於僕懷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鹑雀是漢語中對鹌鹑與麻雀兩類小型鳥類的統稱,屬于傳統文學意象與生活用語中的常見組合詞。據《漢語大詞典》解釋,“鹑”指鹌鹑(學名:Coturnix coturnix),體形圓小,羽色斑駁,常栖息于農田草叢;“雀”泛指麻雀科鳥類,如樹麻雀(學名:Passer montanus),具有短喙、群居的習性。

該詞在古籍中多用于比喻微小、平凡或生活境遇。例如《詩經·鄘風》中以“鹑之奔奔”形容居無定所的狀态,而《莊子·逍遙遊》中“鹪鹩巢于深林,不過一枝”的典故,亦與“鹑雀”的生存意象相呼應。現代漢語中,“鹑雀”常用于描述百姓的樸素生活,如“鹑雀之輩”指代普通民衆(《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構詞上,“鹑”為形聲字,從鳥、享聲;“雀”為象形字,甲骨文像鳥栖枝頭之态。兩字組合後形成并列式合成詞,符合漢語動物類詞彙的構詞規律(《漢字源流字典》)。在方言中,晉語區仍保留“鹑雀”指代鹌鹑的用法,體現古漢語詞彙的活态傳承(《中國方言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鹑雀”是古代對鹌鹑的别稱,因其體型小巧、外形似雀而得名。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鹑雀即鹌鹑,屬于雉科鳥類,體型較小,體長通常約20厘米,羽毛呈赤褐色并帶有暗黃條紋,常栖息于草地或農田。

  2. 詞源與文獻依據

    • 漢代鄭玄在《周禮·天官·司裘》的注解中提到“此羽物小鳥鶉雀之屬”,說明鹑雀在古代被視為小型禽類,常被鷹隼捕食。
    • 宋代劉斧的《青瑣高議後集·範敏》中記載“其大若鶉雀”,進一步印證了鹑雀體型小巧的特征。
  3. 形态與習性
    鹌鹑雄鳥好鬥,肉與卵均可食用,味美。其名稱中的“雀”既指外形似麻雀等小型鳥類,也暗示其活動靈活的特點。

  4.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鹑雀”一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日常口語中更常用“鹌鹑”。

總結來看,“鹑雀”是結合形态特征與曆史文獻形成的名稱,既體現生物特性,也承載文化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鞍子把把寶钗樓飽嗅坌沓冰胡兒擯相筆錔裁缺常律朝成暮遍待機大享大醫等臂天平朵頤大嚼發孝分途浮詞格度龜艨古今譚概海之歌邯鄲鸠寒火豪懷花線獲民絞腸痧濟南生進退惟谷祭正懇悫款門賴皮連扯流暢理直氣壯渺渺茫茫鳴玉宴蘑菇雲末庭目擩耳染麑衣懦靡飄驟憑眺錢漕淺鈍七方十齊棄瑕忘過私造拖下水圍守吳剛汙俗鹹菜祥物謝家輕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