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末廷 ”。謂朝堂下首的末位。《荀子·哀公》:“君平明而聽朝,日昃而退,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 漢 賈誼 《新書·勢卑》:“臣賜歸伏田廬,不復洿末廷,則忠臣之志快矣。” 漢 劉向 《九歎·怨思》:“恐登階之逢殆兮,故退伏於末庭。”
“末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記載,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末庭”原指朝堂下首的末位,即古代君臣議政時位于殿堂末尾的位置。該詞也寫作“末廷”,常見于古典文獻中,如《荀子·哀公》和賈誼的《新書》。
詞源與引證
引申含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末庭”可引申為人生道路的盡頭或困境,例如形容人陷入絕境或生命的終點。但這一用法在古典文獻中未明确出現,可能是後起的比喻義。
“末庭”的核心含義是朝堂末位,古典文獻中強調其空間與政治屬性;現代引申義(如人生終點)需謹慎使用,建議優先參考原始出處。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荀子》《新書》等典籍。
末庭(mò tíng)是一個成語,表示事物的末端或盡頭。它通常用來形容某種情況或事物已經處于最後階段,無法挽回或改變。
末庭的拆分部首是木(mù)和廣(guǎng),它的總筆畫數為6畫。
末庭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意義與“末”和“庭”有關。末指的是事物的末尾,庭指的是堂屋的中央。由此可以理解為,一種事物已經到了最後的城堡或庭院。
在繁體字中,末庭的寫法為“末廷”。
在古代,末庭的寫法有時候會稍有變化。例如,在《刑統》一書中,末庭的寫法為“末艇”(mò tǐng)。
1. 這場戰争已經到了末庭,再也沒有回旋的餘地。
2. 他的生命已經走到了末庭,醫生無能為力。
3. 經過多年的經營,公司終于走到了末庭,此時需要進行全面的改革。
1. 末路(mò lù):表示事物已經走到了盡頭的情況。
2. 末梢(mò shāo):表示物體的末端部分。
3. 末尾(mò wěi):表示事件或物體的最後一部分。
1. 盡頭(jìn tóu):表示一段事物或情況的終點。
2. 終局(zhōng jú):表示某個過程或事件的最終結果。
1. 起始(qǐ shǐ):表示事物的開始或起初階段。
2. 初衷(chū zhōng):表示某人或某事物最初的意圖或目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