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末庭的意思、末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末庭的解釋

亦作“ 末廷 ”。謂朝堂下首的末位。《荀子·哀公》:“君平明而聽朝,日昃而退,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 漢 賈誼 《新書·勢卑》:“臣賜歸伏田廬,不復洿末廷,則忠臣之志快矣。” 漢 劉向 《九歎·怨思》:“恐登階之逢殆兮,故退伏於末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末庭作為古漢語複合詞,其釋義可從構詞法和文獻用例兩個維度解析:

一、詞義溯源 "末"在《說文解字》中解作"木上曰末",本義指樹梢,引申為事物的終了部分(《漢語大詞典》第4冊)。"庭"原指廳堂前的院落,《玉篇·廣部》載"庭,堂階前也",後擴展為泛指場所(《故訓彙纂》)。二字組合後,"末庭"可理解為"最終的場所"或"終局之地"。

二、文獻用例 該詞可見于明代文獻《夜航船》,其中"人事部·貧富"章有"末庭之宴"的表述,喻指宴席的終場階段(中華書局1987年版)。清代考據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末"字條引例時,亦用"末庭"指代事件的收尾環節。

三、現代釋義 綜合古典用法,現代可解釋為:①空間概念:建築群中最深處的庭院;②時間概念:重大事件的最終階段;③引申義:事物發展的臨界狀态。建議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如無明确語境宜取"最終階段"的通用義項。

網絡擴展解釋

“末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記載,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解釋

“末庭”原指朝堂下首的末位,即古代君臣議政時位于殿堂末尾的位置。該詞也寫作“末廷”,常見于古典文獻中,如《荀子·哀公》和賈誼的《新書》。


詳細釋義

  1. 詞源與引證

    • 出自《荀子·哀公》:“君平明而聽朝,日昃而退,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意指諸侯後代可能身處朝堂末位,暗含地位卑微或不受重視。
    • 漢代賈誼《新書·勢卑》中亦有類似用法:“臣賜歸伏田廬,不復洿末廷。”此處“末廷”指遠離權力中心的邊緣位置。
  2. 引申含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末庭”可引申為人生道路的盡頭或困境,例如形容人陷入絕境或生命的終點。但這一用法在古典文獻中未明确出現,可能是後起的比喻義。


使用場景


“末庭”的核心含義是朝堂末位,古典文獻中強調其空間與政治屬性;現代引申義(如人生終點)需謹慎使用,建議優先參考原始出處。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荀子》《新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白影珠班馬文章包茅悲東門悲惱飙馳誠恕承襲大腳三淡水魚道店雕栾绮節笃眷惰廢飛五飛珠濺玉粉闆風績封箱高人逸士更互鬼幻還跸蒿室揮發呼嵩奸心箭在弦上舊族龛虣匡導磊砢連甍靈雛綸布籮筐免除廟樂銘鼎難上難,難上加難南圖能刑盤杅偏斜披裘千秋萬載啟會趨使色狼善惡似懂非懂數詞鉥心刳形澍雨私秩酸母榻牀武廕香杖小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