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遼闊無際貌。《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誰與我逝兮,吾誰與從?渺渺茫茫兮,歸彼大荒!”
(2).模糊;不清楚。 元 馬緻遠 《黃粱夢》第一折:“神仙事渺渺茫茫,有什麼準程,教我去做他。” 魯迅 《三閑集·葉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 釋迦牟尼 出世以後,割肉喂鷹,投身飼虎的是小乘,渺渺茫茫地說教的倒算是大乘,總是發達起來。” 蕭紅 《生死場》二:“ 金枝 和男人接觸過三次:第一次還是在兩個月以前,可是那時母親什麼也不知道,直到昨天筐子落到打柴人手裡,母親算是渺渺茫茫的猜度着一些。”
“渺渺茫茫”是一個漢語成語,發音為miǎo miǎo máng máng,通常用于形容景象或事物模糊不清、難以辨認的狀态,也可表示遼闊無際的樣貌。以下是詳細解析:
總結來看,“渺渺茫茫”兼具空間廣袤與感知模糊的雙重意涵,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更多例句或用法,可參考古典文學或權威詞典。
《渺渺茫茫》是一個漢語詞語,用來形容事物渺小、模糊、遼闊的狀态。它常常用來描繪大自然、時間的無限延伸以及人生的無法預測的變化。
《渺渺茫茫》可以被拆分為「氵」、「廿」、「⻌」和「艸」四個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8畫。
《渺渺茫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在《莊子·天地》一篇中,有這樣的描述:"宇宙之大,渺渺茫茫,如也。" 這句話表達了天地廣闊無邊的意象,隨後成為了《渺渺茫茫》的常用詞語。
《渺渺茫茫》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渺渺茫茫」,沒有特殊的變化和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有所變化,包括《渺渺茫茫》。根據古代的拓片和銘刻石碑等文物記錄,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是有所差異的。具體的古字形非常複雜,難以簡單描述。
1. 向着大海的盡頭遠眺,隻見一片渺渺茫茫的藍色。
2. 時間的流逝使得我們感到人生的渺渺茫茫,不知道未來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1. 渺渺:形容事物微小、遼闊或難以捉摸。
2. 茫茫:形容事物模糊、遼闊或廣闊無垠。
近義詞:廣袤、無垠、浩渺。
反義詞:明确、清晰、狹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