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筆的意思、春秋筆的詳細解釋
春秋筆的解釋
相傳 孔子 據史實修《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字寓褒貶,不佞不谀,使亂臣賊子懼。後遂以“春秋筆”指據事直書的史筆。 宋 劉辰翁 《讀社拾遺百憂集行有感》詩:“毀譽都忘月旦評,姓名不上《春秋》筆。” 清 褚人穫 《堅瓠九集·史館賦詩》:“老夫參秉《春秋》筆,不作諛詞取世譏。” ********* 《青島雜事詩》之十:“諸君珍重《春秋》筆,好記遺民井底心。”
詞語分解
- 春的解釋 春 ū 一年的第一季:春季(農曆正月至三月)。春節。春色。春晖(春天的陽光,喻父母的恩情)。春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婦女的眉毛)。春秋(a.春季和秋季;b.指年月;c.指人的年歲,如“春春正富”;
網絡擴展解釋
“春秋筆”是中國古代史學與文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其核心含義與《春秋》的編撰方式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春秋筆”指據事直書、寓褒貶于文字中的史筆,源于孔子修訂《春秋》時的寫作手法。其特點是通過精煉的措辭暗含對曆史事件和人物的評價,即“筆則筆,削則削”,使亂臣賊子因畏懼而收斂行為。
二、起源與背景
- 《春秋》的編撰
孔子依據魯國史書修訂《春秋》,在記錄史實時通過選詞(如“弑”與“殺”)暗含褒貶,形成獨特的“春秋筆法”。
- 名稱由來
“春秋”原指代曆史(因古代以春秋兩季為重要時間節點),後成為史書的代稱。《左傳·成公十四年》首次總結其特點為“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
三、核心特點
- 微言大義
用簡練的語言隱含深刻評判,例如以“鄭伯克段于鄢”暗諷兄弟相殘。
- 據實直書
不虛美、不隱惡,強調史實的客觀性。
- 懲惡勸善
通過曆史記錄達到道德教化目的,即“使亂臣賊子懼”。
四、影響與評價
- 史學傳統:奠定了中國史書“秉筆直書”的準則,被後世史家效仿。
- 文學手法:發展為“春秋筆法”,成為含蓄表達觀點的修辭方式。
- 争議性:部分學者認為其主觀性可能影響曆史客觀性。
五、其他釋義
“春秋筆”在廣義上也指代:
- 公正無私的文字記錄(如郁達夫詩句“好記遺民井底心”);
- 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前476年)的曆史背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春秋》的具體筆法案例或曆史評價,可參考《左傳》《史記》等典籍,或查閱權威史學論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春秋筆」這個詞意指《春秋》一書中所記載的筆記。按照漢字的構造,「春秋筆」的拆分部首為「日」和「竹」,筆畫數為10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春秋時期,那時候的人們使用竹簡來做筆記,因此稱之為「春秋筆」。
在繁體字中,「春秋筆」依然保留了「春秋筆」的意思和構造,隻是字形稍有不同。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春秋筆」這個詞的寫法始終保持不變。例句可以是:「他研究了很多曆史文獻,包括《春秋筆》的記錄。」
與「春秋筆」相關的組詞可以是「筆記」、「記錄」,近義詞可以是「筆錄」,反義詞則沒有特定的與之對應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