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語。佛教以身、口、意為三業。口業,指妄言、惡口、兩舌和绮語。《大慧普覺禅師語錄》卷十九:“有一種人,早晨看經念佛懺悔,晚間縱口業駡詈人。” 宋 蘇轼 《勝相院藏經記》:“結習口業,妄言綺語,論説古今是非成敗。” 明 李贽 《與周友山書》:“況於文字上添了許多口業,平生愛國憂民上又添了許多善業。”
(2).指詩文的創作。 唐 宋 人以詩文類绮語,故相比附。 唐 白居易 《寄題廬山舊草堂兼呈二林寺道侶》詩:“漸伏酒魔休放醉,猶殘口業未抛詩。” 宋 蘇轼 《庚辰歲正月十二日天門冬酒熟》詩之二:“口業向詩猶小小,眼花因酒尚紛紛。”
(3).藉以為生的産業。《清史稿·世祖紀一》:“其令所在有司廣加招徠,給以荒田,永為口業,六年之後,方議徵租。”
“口業”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解釋:
口業指由言語行為産生的業力,屬于佛教“三業”(身業、口業、意業)之一,包含四種不良言語行為:
佛教認為口業會影響修行,需通過“口業清淨”約束言語,即不犯上述四過,以積累善業。
唐宋時期文人将詩文創作類比為“绮語”,因此“口業”也被引申為文學創作活動。例如:
口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說話的能力、技能、行業。
口業的部首是口,總共有3個筆畫。
口業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用來描述說話的能力和專業。
繁體字為口業。
在古代,漢字寫作口業,業字的上面有一個額外的橫畫。
1. 他非常擅長口業,每次演講都能夠打動聽衆。
2. 這個行業要求掌握紮實的口業和語言表達能力。
口才、演講口才、口才訓練、口才比賽等。
口才、口頭表達能力。
不善言辭、口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