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誠實、質樸。《漢書·郊祀志》:“奉天之道,貴以誠質大得民心也。”《隋書·禮儀志一》:“良由天神高遠,義須誠質,今從汎祭五帝,理不容文。” 唐 柳宗元 《答元饒州論政理書》:“今若非市井之征,則捨其産而唯丁田之問,推以誠質,示以恩惠,嚴責吏以法,如所陳一社一村之制,遞以信相考,安有不得其實?”
“誠質”是漢語中由“誠”與“質”構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真誠的本質”或“内在的質樸性”。根據《漢語大詞典》(第3版),“誠”指真實無僞、信實不欺的狀态,而“質”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解釋為“未經雕飾的本體,與‘文’相對”,引申為事物最基礎的特質。兩者結合後,“誠質”可理解為“人與事物未加修飾的真實本性”,常用于描述品性純樸、言行一緻的道德特質。
從文獻用例看,《禮記·郊特牲》曾以“其誠質盡于祀”說明祭祀時内心的至誠狀态,清代學者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中也強調“誠質乃人道之基”,将這一概念提升至倫理哲學的高度。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學術性文本或文學創作,指代摒棄虛飾、回歸本真的精神追求。
“誠質”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誠實、質樸
指人内在品性的淳樸與真實,強調言行一緻、不虛僞。例如《漢書·郊祀志》提到“奉天之道,貴以誠質大得民心也”,即通過真誠質樸的德行赢得民心。
《隋書·禮儀志》中“義須誠質”也體現了祭祀時需心懷純粹質樸的态度。
真誠質樸的感情
引申為自然流露的誠摯情感,如唐代柳宗元在《答元饒州論政理書》中主張以“誠質”為治理基礎,強調用真誠聯結民衆。
“誠質”融合了“誠信”與“質樸”的雙重特質,既可用于形容個人修養,也可指代情感或行為的純粹性。
才色敕答愁煞床沿串通一氣鉏耒從食黨旗發恨反俘風情月債改節歸阙憾怆紅夷炮黃垆之痛回賜惠民昏黯黪奸彊機床疾走郡屬亢木克奔劻濟來代狼吞欄目靈桃流巵面腆敏惠南能北秀腦蓋骨鷗保撇撒囚綠記驅牧山脊殺時間是人石樴子踏營填漆天緣奇遇條秩體韻投老荼錦妥善枉縱嗡子吳楚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相率險手閑吟媟污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