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ction;motion;movement]∶身體的活動或行動
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於寒暑之變。——宋· 蘇轼《教戰守》
(2) [action]∶競技運動要做到的。如:規定動作
(1).行為舉動。《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法行可象,聲氣可樂,動作有文,言語有章。”《呂氏春秋·去尤》:“視其行步竊鈇也,顔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态度,無為不竊鈇也。” 宋 張載 《張子語錄》下:“可以行,可以止,此出處之時也。至於言語動作,皆有時也。”
(2).勞作,勞動。《韓非子·五蠹》:“是境内之民,其言談者必軌於法,動作者歸之於功,為勇者盡之於軍。” 清 程趾祥 《此中人語·成衣匠》:“遂假以門面,令其開店。 朱 喜甚,殷勤動作。” 趙樹理 《三裡灣》十七:“ 玉梅 !不要歇着了!該動作了。”
(3).動彈;活動。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六:“ 伯 乃急持,鬼動作不得。”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八:“近緣久病,艱於動作,詘身俯仰,皆不自由。” 老舍 《駱駝祥子》十八:“風忽然大起來,那半天沒有動作的柳條象猛的得到什麼可喜的事,飄灑的搖擺。” 孫犁 《秀露集·<善闇室紀年>序》:“一生行止,都是……順潮流而動作。”
(4).變動,發生變化。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漆》:“每經雨,以布纏指,揩令熱徹,膠不動作,光淨耐久。”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動作漢語 快速查詢。
“動作”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而變化。以下是常見解釋:
指身體或物體的運動,如“揮手”“奔跑”“機器運轉”等,強調動态過程。例如:“他的動作敏捷,迅速完成了操作。”
在戲劇、電影、舞蹈中,指經過設計的肢體語言或行為,用于推動劇情或表達情感。例如:“影片中的武打動作經過精心編排,極具視覺沖擊力。”
在法律語境中,可指具有法律效力的行為或程式。例如:“該法律動作标志着案件進入新的審理階段。”
語法學中,動作動詞(如“吃”“寫”)表示具體行為,與狀态動詞(如“是”“存在”)相對。例如:“‘建造’是典型的動作動詞。”
理解“動作”需結合上下文,其核心始終圍繞“動态變化”或“行為過程”。日常交流中多用于描述具體行為,專業領域則有更特定指向。
動作是一個漢字,通常表示人或事物的運動或行為。它的拆分部首是“力”和“口”,筆畫數為六畫。
動作最早源自于甲骨文,古時候的寫法是由一張口字在兩個“力”字之間構成。在演變過程中,“力”字逐漸變形為蟲,并融為一體,形成了現在的“動”字。
在繁體字中,動作的寫法保持與簡體一緻,仍然是由“力”和“口”兩個部首組成。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說文解字》中,動作的古字形是由一個口字放在兩個禾字之間構成。
1. 他的動作敏捷而準确,像一隻優美的獵豹。
2. 她的舞蹈動作優美流暢,引人入勝。
3. 這個電影中的動作場面非常精彩,令人大呼過瘾。
動作片、動作漫畫、動作遊戲、動作表演、動作導演
行動、舉動、活動
靜止、不動、停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