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合上意。《漢書·孔光傳》:“奉使稱旨,由是知名。”《陳書·趙知禮傳》:“ 知禮 為文贍速,每占授軍書,下筆便就,率皆稱旨。”《資治通鑒·後晉齊王開運二年》:“戰士重傷者,賞不過帛數端,今優人一談一笑稱旨,往往賜束帛、萬錢、錦袍、銀帶,彼戰士見之,能不觖望。”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 康熙 某年,詔宣 青浦 沉文恪公 荃 入内廷賦詩,稱旨,賞貂裘一襲。 沉 繪‘殿廷槖筆’、‘閤門賜貂’二圖,以紀榮遇。”
“稱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符合上意,尤其在古代多用于形容言行或文章與上級(如皇帝、官員)的意圖或要求高度契合。以下是詳細解釋:
官方文書與使命
常見于史書記載,如《漢書·孔光傳》提到“奉使稱旨”,指完成使命符合皇帝要求;《陳書·趙知禮傳》中描述其拟寫軍書“下筆便就,率皆稱旨”,強調文書内容精準契合上意。
賞賜與評價
《資治通鑒》記載,優人(藝人)因談笑“稱旨”獲厚賞,而戰士重傷僅得薄賞,突顯該詞用于評價是否符合統治者喜好。
“稱旨”是帶有曆史色彩的詞彙,核心在于“符合權威意圖”,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漢書》《資治通鑒》等史料。
《稱旨》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符合心意,合乎要求,令人滿意或稱贊。
段落2:拆分部首和筆畫《稱旨》由部首“禾”和“言”組成,部首“禾”表示與農業相關,表示與糧食、農作物等有關的事物;部首“言”表示與言語、語言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0。
段落3:來源和繁體《稱旨》最早出現于《說文解字》一書中,書中解釋為“稱贊意合人旨”,具有褒義。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稱旨」。
段落4: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常使用古篆字體,例如:
這件作品品質高雅,用心之處盡顯,真是《稱旨》的一件藝術品。
段落6: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組詞:符稱旨、稱旨不終。近義詞:稱心如意、心滿意足。反義詞:失望、不合要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