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正貌。謂琴弦壓轸,聲音走調。《淮南子·修務訓》:“琴或撥剌枉橈。” 高誘 注:“撥剌,不正也。”
(2).張弓貌。《後漢書·張衡傳》:“彎威弧之撥剌兮,射 嶓冢 之封狼。” 李賢 注:“撥剌,張弓貌也。”撥,《文選·張衡<思玄賦>》作“拔”。
(3).亦作“ 撥喇 ”。象聲詞。 唐 顧況 《李供奉彈箜篌歌》:“腕頭花落舞製裂,手下鳥驚飛撥剌。”《西遊記》第二一回:“ 靈吉菩薩 将飛龍寳杖丢将下來,不知念了些甚麼咒語,卻是一條八爪金龍,撥喇的輪開兩爪,一把抓住妖精,提着頭,兩三捽,捽在山石崖邊,現了本相。”
(4).魚尾撥水聲。喻魚疾遊。 唐 李邕 《國清寺碑序》:“暢撥剌以掉尾,恣噞喁而鼓腮。” 唐 杜甫 《漫成一絕》:“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宋 馬純 《陶朱新錄》:“一邊鱗肉與骨皆無,獨其首全,與二魚并遊水中,但其遊差緩,不復有揚鬣撥剌之勢。”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于子遊》:“秀才亦不知大王何人,送至鷁首,躍身入水,撥剌而去,乃知為魚妖也。”
“撥剌”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象聲詞
多用于形容魚尾撥水或物體彈跳的聲音。例如杜甫詩句“船尾跳魚撥剌鳴”,此處描繪魚躍出水面的聲響。
動作描述
指輕輕觸摸或撥弄物體的動作,常表達對事物的細緻觀察或探索。
琴弦不正
《淮南子》提到“撥剌枉桡”,指琴弦壓轸導緻音調不準。
張弓姿态
《後漢書》中“彎威弧之撥剌”描述拉弓時的形态。
象聲詞用例:
唐代顧況用“撥剌”形容箜篌弦動聲(“手下鳥驚飛撥剌”),《聊齋志異》則描述魚妖入水聲(“撥剌而去”)。
動作用例: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對事物的試探性觸碰,如“撥剌花瓣觀察紋理”。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或詩句進一步體會其語境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