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懂得,知道。《水浒傳》第三八回:“ 李逵 雖然也識得水,卻不甚高。當時慌了手腳。”《儒林外史》第一回:“況你埋沒在這鄉村鎮上,雖有才學,誰人是識得你的?”
"識得"是由"識"與"得"構成的複合動詞,《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定義為"認識并能辨别"。《漢語大詞典》進一步闡釋其包含三重語義維度:認知層面指"通過觀察分析确認事物本質",如《紅樓夢》第三回"衆人見黛玉年貌雖小,其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中,通過細節觀察實現身份确認;情感層面承載"相知相惜"的深層意蘊,蘇轼《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即暗含認知局限與情感關聯的辯證關系;實踐層面強調"知行合一"的應用能力,《朱子語類》卷九"須是識得道理源頭,便是實地做工夫處"着重認知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該詞的曆時演變呈現語義窄化特征,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考釋,上古時期"識"通"志"表記錄,《論語》"默而識之"即用此義;中古時期逐漸轉為認知義項,《世說新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中,陳韪"識"文舉的過程包含認知判斷;至近現代完成語義定型,《辭源》(第三版)将其限定為"辨認、知曉"的核心義。在方言學視野下,《漢語方言大詞典》記錄吳語區保留"識得"表"記得"的古義殘留,如蘇州話"吾弗識得伊哉"(我不記得了)。
權威參考資料:
“識得”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í de,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總結來說,“識得”是一個結合認知與經驗的動詞,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其具體含義。如需進一步分析古典用例,可參考《水浒傳》《儒林外史》等原文。
白鹭八蠟神罷女背鄉離井并育廁馬長至垂髻麤麤禱祝雕玉雙聯跮踱鼎鼐和奪移伏利釜钺管涵關鎖國畫晦闇魂人豁除賈店降雹焦尾枯桐疾力凈財進榮退辱蠟索兩榜李桃流湯滴水悶頭内慧擰成一股繩破邪千條萬緒融晴三十六洞天散送勢傾天下食筯四舍五入饕诐跳灰驢同德一心統配屯疾托命萬世一時晚途巍峻溫生絕裾文獻通考蕪穢小傒小役消中楔木炮榍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