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得的意思、識得的詳細解釋
識得的解釋
懂得,知道。《水浒傳》第三八回:“ 李逵 雖然也識得水,卻不甚高。當時慌了手腳。”《儒林外史》第一回:“況你埋沒在這鄉村鎮上,雖有才學,誰人是識得你的?”
詞語分解
- 識的解釋 識 (識) í 知道,認得,能辨别:識辨。識破。識相(刵 )。識途老馬。 所知道的道理:知識。常識。 辨别是非的能力:見識。遠見卓識。 識 (識) ì 記住:博聞強識。 标志,記號。 筆畫數:;
- 得的解釋 得 é 獲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恘 )。得便。得力。得濟。心得。 適合:得勁。得當(刵 )。得法。得體。 滿意:得意。揚揚自得。 完成,實現:飯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滿足名利的欲望)。 可
網絡擴展解釋
“識得”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í de,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懂得,知道:指對事物有明确的理解或認知。例如《水浒傳》中“李逵雖然也識得水”表示李逵懂得水性,但水平不高。
2.語境與用法
- 經驗與見識的體現:常與個人經曆、知識積累相關。如“見識得多,經曆得多”是學問的三大柱石之一。
- 深層理解:不僅指表面認知,還包含一定領悟。例如《儒林外史》提到“誰人是識得你的”,隱含對才能的認可。
3.與其他詞語的區别
- 與“認得”對比:“認得”側重辨認(如“認得某人”),而“識得”更強調理解或知道(如“識得水性”)。
4.古典文獻用例
- 《水浒傳》第三八回:通過李逵識水但能力有限,體現“識得”的實際應用場景。
- 《儒林外史》第一回:反映“識得”在評價他人才能時的語境。
5.補充說明
- 漢字“識”本身有shí(知道、辨别)和zhì(記住、标記)兩種讀音,但“識得”中僅讀shí,強調認知層面。
總結來說,“識得”是一個結合認知與經驗的動詞,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其具體含義。如需進一步分析古典用例,可參考《水浒傳》《儒林外史》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識得的意思
《識得》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認識、了解。
拆分部首和筆畫
《識得》這個詞的部首是言(yán),總共由10個筆畫組成。
來源
《識得》一詞是從《論語》中衍生出來的,原文是“不識好人,無以識壞人”。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不了解好人的特點,就無法識别出壞人。後來,人們将“不識好人,無以識壞人”中的“識得”提取出來,形成了這個詞語。
繁體
《識得》的繁體字是「識得」,部分地區或文化圈仍然使用繁體字書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識得的“識”字部分經常加上小讓字旁,寫作“辶+台+心”,而“得”字部分則寫作“彳+囷+心+廣”。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常用了。
例句
1. 通過學習,我終于識得了自己的優勢和劣勢。
2. 隻有識得了問題的本質,我們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
組詞
識字、識别、知識、識人、識字教育、重新認識
近義詞
認識、了解、理解、知曉
反義詞
不識、不懂、不了解、不知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