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 晉 陶侃 以母憂去職。嘗有二客來吊,不哭而退,化為雙鶴,沖天而去。事見《晉書·陶侃傳》。後因以“鶴弔”稱吊喪。 南唐 陳緻雍 《唐故金華大師正和先生劉君碑銘》:“天不愸遺,人懷永傷,空懷鶴弔之風,莫問鳧飛之路。”
“鶴吊”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中文詞語,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鶴吊”原指吊喪行為,特指對逝者的哀悼。該詞來源于《晉書·陶侃傳》的典故:晉代陶侃在母親去世時,有兩位客人前來吊唁,他們未哭泣便離去,隨後化為雙鶴飛向天空。後人以此傳說代指莊重的吊喪儀式。
曆史背景
陶侃是東晉名将,其母去世時,他辭官守喪。兩位神秘客人的吊唁行為被賦予神話色彩,雙鶴的意象象征着高潔與哀思,體現了古人對喪葬禮儀的重視。
文化延伸
南唐文人陳緻雍在碑銘中曾用“鶴弔”表達對逝者的追思(見、5),進一步鞏固了該詞與喪葬文化的關聯。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鶴吊”解釋為“比喻陷入困境”,可能與字面聯想有關(如“鶴被吊起”)。但這一說法缺乏文獻支持,主流觀點仍以曆史典故為依據。
建議在正式語境中使用時,優先參考權威曆史文獻中的釋義。如需了解不同詞典的完整解釋,可查閱《漢典》或《晉書》相關章節。
《鶴吊》是一個漢字詞,拆分部首是“鶴”和“吊”,分别由“鳥”和“仇”組成。
“鶴”是一個鳥類的名字,由“隹”和“鳥”組成,表示一種神鷹。而“吊”是由“卩”和“丩”組成,表示一種古代的刑罰方式。
《鶴吊》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刑法制度。在古代,把犯罪分子用繩子吊起來進行示衆是一種常見的刑罰手段,稱為“吊”。而為了增加殘酷程度,有時還會把人用鶴羽吊起來,以增加刑罰的壓迫力。
該詞的繁體寫法為「鶴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早期的《說文解字》中,将“鶴吊”分開描述,但直到後來才将它們合為一個詞。
以下是關于《鶴吊》的例句:
1. 古代的鶴吊是一種殘忍的刑罰方式。
2. 他因為犯罪被判處鶴吊三天。
組詞:鶴翔、危機、吊炸、捕鳥、仇恨。
近義詞:吊刑、絞刑、垂縫、懸吊。
反義詞:寬大、釋放、嚴禁、寬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