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毛員鼓的意思、毛員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毛員鼓的解釋

鼓名。為古代傳入 中國 的 扶南 、 天竺 樂器。《舊唐書·音樂志一》:“毛員鼓,似都曇鼓而稍大。”《文獻通考·樂九》:“毛員鼓,其制類曇而大, 扶南 天竺 之樂器也。”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四章第五節:“三四八年, 天竺 送給 前涼 音樂一部,樂器有鳳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銅鼓、毛員鼓、都昙鼓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毛員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定義與起源

毛員鼓是一種雙面拍打的腰鼓,起源于古代扶南(今柬埔寨一帶)和天竺(古印度),後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唐代文獻《舊唐書·音樂志》記載其“似都曇鼓而稍大”,屬于龜茲樂常用樂器。

二、形制與特點

  1. 形制:鼓身較同類腰鼓(如“和鼓”)略短,雙面蒙皮,可通過拍擊發聲。
  2. 演奏方式:通常懸挂于腰部,雙手拍打鼓面。據永陵石刻描繪,演奏者身體微側,右手低揚,頭部隨節奏晃動,展現動态韻律。

三、曆史應用

四、文獻記載

《文獻通考·樂九》描述其“制類曇而大”,印證了其與都昙鼓的關聯性。現代學者範文瀾等也在《中國通史》中提及該樂器。


以上信息綜合了古代文獻、石刻考據及現代研究,如需進一步了解形制細節或演奏場景,可查閱《舊唐書》《文獻通考》等原始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毛員鼓

毛員鼓是一個由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拆分部首是“毛”、“員”和“鼓”,共有3個筆畫。下面将為你詳細解釋毛員鼓這個詞的意思、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意思

毛員鼓是一個民間舞蹈戲曲演出中的樂器。它由一根長而細的竹子制成,兩端用獸皮或魚皮張緊,打擊時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在演出中,舞者手持毛員鼓,根據音樂的節奏敲打,既作為音樂節拍的輔助工具,又體現了舞蹈動作的節奏美。

來源

毛員鼓最早起源于中國古代戲曲和民間藝術形式。在古代的宮廷樂隊、戲曲演出和民間慶典中,常常可以看到使用毛員鼓的形象。

繁體

在繁體字中,毛員鼓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毛員鼓的“毛”字可以寫作“冃”,而“員”字可以寫作“圄”。這些是古代漢字的變體寫法。

例句

1. 在春節的廟會上,演員手持毛員鼓,跳起歡快的舞蹈。

2. 我練習打毛員鼓已經有五年了,技巧越來越純熟。

組詞

1. 毛鼓:指毛皮制成的鼓。

2. 鼓員:指在樂隊中擔任敲打鼓的人。

3. 熱鬧:形容氣氛熱烈、人聲鼎沸。

近義詞

鼓、鼓樂、打擊樂

反義詞

弦樂、管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