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毛員鼓的意思、毛員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毛員鼓的解釋

鼓名。為古代傳入 中國 的 扶南 、 天竺 樂器。《舊唐書·音樂志一》:“毛員鼓,似都曇鼓而稍大。”《文獻通考·樂九》:“毛員鼓,其制類曇而大, 扶南 天竺 之樂器也。”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四章第五節:“三四八年, 天竺 送給 前涼 音樂一部,樂器有鳳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銅鼓、毛員鼓、都昙鼓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毛員鼓是中國古代打擊樂器的一種,其名稱最早見于《舊唐書·音樂志》和《通典》等典籍。該樂器屬于唐代"十部樂"中天竺樂體系的代表性樂器之一,形制特征為腰鼓類樂器,鼓身兩端蒙革,以手拍擊發聲。

從形制演變來看,毛員鼓可能源自印度佛教法器,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據《新唐書·禮樂志》記載,其形制略小于都昙鼓,鼓身長約二尺,直徑約八寸,用桑木制作腔體,兩端蒙山羊皮,演奏時橫置于膝或用绶帶懸挂胸前。宋代陳旸《樂書》中繪有毛員鼓的線描圖,顯示其腰部細長,兩端鼓面用繩索交叉拉緊的固定方式,這種形制與現存日本正倉院的唐代樂器實物高度吻合。

在音樂實踐中,毛員鼓主要應用于隋唐燕樂體系,尤其在天竺樂、龜茲樂等胡部樂中擔任節奏樂器。唐代詩人元稹《立部伎》詩中"胡部新聲錦筵坐,毛員急拍鼓連催"的描寫,生動記錄了其在宴樂表演中的實際運用場景。該樂器至宋代逐漸被其他類型的鼓替代,但其形制對後世腰鼓類樂器的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毛員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定義與起源

毛員鼓是一種雙面拍打的腰鼓,起源于古代扶南(今柬埔寨一帶)和天竺(古印度),後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唐代文獻《舊唐書·音樂志》記載其“似都曇鼓而稍大”,屬于龜茲樂常用樂器。

二、形制與特點

  1. 形制:鼓身較同類腰鼓(如“和鼓”)略短,雙面蒙皮,可通過拍擊發聲。
  2. 演奏方式:通常懸挂于腰部,雙手拍打鼓面。據永陵石刻描繪,演奏者身體微側,右手低揚,頭部隨節奏晃動,展現動态韻律。

三、曆史應用

四、文獻記載

《文獻通考·樂九》描述其“制類曇而大”,印證了其與都昙鼓的關聯性。現代學者範文瀾等也在《中國通史》中提及該樂器。


以上信息綜合了古代文獻、石刻考據及現代研究,如需進一步了解形制細節或演奏場景,可查閱《舊唐書》《文獻通考》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别宇不頓察觀柴粟長德谄謾呈明陳炯明踹落打話單費調門兒動靜有常反應飛浪逢龍感悅豪蘇膩柳胡盧提渾冥鞬櫜絞決解甲倒戈饑餓線積過金镂鞍岌嶪撅皇城﹐打怨鼓谲説克侵賫擎樂果鸾笙淪弊賣空門杯腼汗迷漾撲買牽強附會趨準人稱融融曳曳入試商謎賞譽石蜠詩聖事先順直素餐瑣瑣碌碌胎諱亭卒推頓托事挽舟卒文筆流暢詳跋顯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