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脣亡齿寒 ”。
“唇竭齿寒”是汉语中一个具有警示意义的成语,源自古代文献《庄子·胠箧》“唇竭则齿寒”,其核心含义与更广为人知的“唇亡齿寒”相通,均强调事物间依存关系的脆弱性。从构词角度分析,“唇”指嘴唇,“竭”意为枯竭、丧失,“齿”为牙齿,“寒”即寒冷,字面指嘴唇缺失后牙齿暴露而受冻,比喻双方利害相关,一方受损,另一方必受牵连。
该成语的典故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左传·僖公五年》记载晋国借道虞国攻虢国,宫之奇以“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劝谏虞君,揭示虞虢两国存亡相依的关系。后世如《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典籍多次引用此典,强化了其作为政治与军事策略警示语的地位。
现代汉语使用中,“唇竭齿寒”多用于国际关系、生态环境、经济合作等领域。例如《汉语成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比喻关系密切,利害共同”,强调主体间不可分割的关联性。与近义词“辅车相依”相比,该成语更突出丧失保护后的直接危害性,具有更强的危机警示色彩。
“唇竭齿寒”是一个汉语成语,常被写作“唇亡齿寒”,两者含义一致,均比喻利害关系密切的事物相互依存、休戚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
字面指嘴唇干涸或缺失,牙齿会因寒冷而受损,比喻双方关系密切,一方受损,另一方必受牵连。
文献出处
最早见于《庄子·胠箧》:“唇竭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
另在《淮南子·说林训》中也有引用:“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塞,唇竭而齿寒。”
应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国家、团体或人际之间紧密的依存关系。例如:
近义词
“唇亡齿寒”“辅车相依”“息息相关”均强调利害相关,其中“唇亡齿寒”使用更广泛。
如需查看更多出处或例句,可参考《庄子》《淮南子》等古籍或权威词典。
暗昧之事白元半袖别有人间博悉不测之祸不足齿数采缀参互澄镜船梯粗服乱头盗侠定质地壳运动冬除洞獠读蜺臑鼈范文奋恚氛祲粉艳刚铠管辖区哄伙疆畮江南三绝记别谨僟咎有应得鞠茂草烂饭罹丽沦惑卢仝梅花曲朦昧靡滥目莲木头木脑逆曳被发详狂堡堠抢运乾漠浅直惬当切中时弊奇民青皮珊瑚钩神枢适得其反手膀子死而后已搜遗天上石麟委币鲜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