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君的意思、楮君的詳細解釋
楮君的解釋
指紙。 宋 嶽珂 《桯史·周夢與釋語》:“士擲其報章於門而去。閽者白之,曰:‘正自乏楮君,就席以為室間書庋。’”
詞語分解
- 楮的解釋 楮 ǔ 落葉喬木,樹皮是制造桑皮紙和宣紙的原料。 紙的代稱:楮币。楮錢(舊俗祭祀時焚燒)。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君的解釋 君 ū 封建時代指帝王、諸侯等:君主。君子(a.舊指貴族、統治者及其代言人;b.指品行好的人,如“正人君君”)。君王。君上。國君。君權。君臨。君側。 古代的封號:商君。平原君。信陵君。長安君。 對對方
專業解析
楮君是漢語中對楮樹或由其樹皮制成的紙張的拟人化雅稱,源自古代文人的修辭傳統。以下從詞典釋義與文化内涵兩方面解析:
一、本義:楮樹的拟人稱謂
“楮”指桑科植物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其樹皮纖維為造紙原料。“君”是古代對人或事物的尊稱。合稱“楮君”即賦予楮樹人格化尊稱,常見于文人詩作。如宋代陸遊《幽居》詩:“楮君新賜玉川銘”,以“楮君”代指紙張。
二、引申義:紙張的代稱
因楮樹皮為造紙重要原料,“楮君”成為紙張的雅號。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木部·楮》載:“楮……其皮可造紙,故‘楮’亦為紙之别稱”。此用法凸顯古代造紙工藝與自然材料的關聯,如:
- 楮先生:同義雅稱,見唐代韓愈《毛穎傳》以“會稽楮先生”喻紙。
- 楮币:宋元時期紙币稱“楮券”,因其紙質原料得名。
三、文化意涵
“楮君”承載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文房用具的崇敬:
- 文人精神投射:将書寫載體人格化,體現“物我合一”的哲學觀。
- 工藝溯源:強調紙張的天然本源,呼應“天人相應”思想。
- 語言美學:屬“器物代稱”修辭,與“管城子”(筆)、“石虛中”(硯)等并稱文房四寶雅號。
典故補充: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紙譜》稱紙為“楮待制”,與“楮君”同理,均體現古代對紙的文化尊崇。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第4冊,第1283頁)“楮君”詞條
-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華書局點校本,卷36)
- 蘇易簡《文房四譜》(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本)
網絡擴展解釋
“楮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解釋:
一、紙的代稱(常見釋義)
- 來源:楮樹(構樹)的樹皮是古代造紙的重要原料,因此“楮”被引申為紙的别稱。如宋代嶽珂《桯史·周夢與釋語》中記載:“正自乏楮君,就席以為室間書庋”,此處“楮君”即指紙。
- 其他别稱:古人也用“楮先生”“楮知白”等雅稱代指紙,如高啟《書博雞者事》中“連楮為巨幅”即以“楮”代紙。
二、比喻品德高尚的人(特殊釋義)
- 來源:據傳古代有一位名為“楮木”的人,因品行高潔受人尊敬,後人以“楮君”比喻道德操守純正者。不過這一說法在其他權威典籍中較少出現,可能屬于地域性或特定文獻中的引申用法。
綜合說明
- 常見用法:“楮君”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代指紙,這一釋義有明确的古籍引用和植物學依據。
- 特殊用法:比喻人的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可能存在争議或罕見性。
建議在閱讀古籍時優先考慮“紙”的釋義,若涉及人物品評則需進一步考證上下文。
别人正在浏覽...
比畫充棟充溢鉏刬耽酒倒嚼端審訪對汾水遊符効光榮榜過愛含水量韓香橫批荒居畫助教呼噜噜昏戆湖沼艱苦卓絕件物笳吟解厄傑邁鏡戒近洋齎遣爵士樂客兒亭跨進鎯頭離離拉拉樓堡名傾一時明喻牧字難蔭生匿堯窮鄉僻壤榷酒繞手榮啟期宂弱韶茂神旨司辰逃潛同財通誠荼緩污宮顯崇先配限韻孝理瑕慝熄燈脅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