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上達。《書·酒诰》:“弗惟德馨香,祀登聞於天。” 孔穎達 疏:“﹝ 紂王 ﹞不念發聞其德令之馨香,使祀見享,升聞於天。” 宋 王得臣 《麈史·睿谟》:“ 鄭毅夫 嘗説 藝祖 朝,聲登聞,求亡豬者。”
(2).“登聞鼓院”的省稱。 晉 以來有登聞鼓之設, 宋 景德 四年置登聞鼓院,專掌臣民奏章。 明 以後置于通政院。 宋 葉適 《陳秀伯墓志銘》:“ 紹興 六年,上書登聞,陳策十二。” 宋 吳處厚 《青箱雜記》卷十:“於是 承珪 乃為 犍 改名 中正 ,俾詣登聞,始得召見。” 元 無名氏 《陳州粜米》第一折:“遍衙門告不成,也還要上登聞,将怨鼓鳴。”參閱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二》。
(3).“ 登聞鼓 ”的省稱。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王國昌》:“此後 國昌 屢至京師奏辨,無有肯為昭雪者。 國昌 乃具疏,擊登聞,謂既斥於 順天 之 浙 籍,再斥於 應天 之 徽 籍。”《明史·呂維祺傳》:“初慎刑獄,今有下詔獄者。且登聞頻擊,恐長嚚訟風。”參見“ 登聞鼓 ”。
“登聞”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上達”之意
源自《尚書·酒诰》中“祀登聞於天”,意為通過祭祀使德行或訴求上達于天。這一用法強調信息的向上傳遞。
古代機構名稱的省稱
“登聞”既可表達消息的聽聞,也關聯古代司法與行政制度,體現了語言與曆史文化的交融。如需更深入的曆史考證,可參考《宋史·職官志》等文獻。
《登聞》是一個成語,意為“高舉聲名,聲譽顯著”。在漢語中,用于形容某人的名望、聲譽在社會上非常高,倍受贊譽和關注。
《登聞》的拆分部首為“白”和“肉”,其中“白”為第一筆,而“肉”為第四筆。總筆畫數為五畫。
《登聞》源自《晉書·幹寶傳》:“自幹寶先貴聞厥聲。”意思是指幹寶因為他的聲望出名。
《登聞》的繁體字為“登聞”。
據《康熙字典》記載,《登聞》在古時候的寫法為“登聞”。
1. 他因為在文學界取得的輝煌成就而成功地登上了聞名國内外的舞台。
2. 她憑借自己的才華和努力逐漸登上了聞名音樂節目的舞台。
1. 高登聞名
2. 登上聞名舞台
3. 聞名于世
名聲鵲起,聲名顯赫,揚名立萬
默默無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