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登聞的意思、登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登聞的解釋

(1).猶上達。《書·酒诰》:“弗惟德馨香,祀登聞於天。” 孔穎達 疏:“﹝ 紂王 ﹞不念發聞其德令之馨香,使祀見享,升聞於天。” 宋 王得臣 《麈史·睿谟》:“ 鄭毅夫 嘗説 藝祖 朝,聲登聞,求亡豬者。”

(2).“登聞鼓院”的省稱。 晉 以來有登聞鼓之設, 宋 景德 四年置登聞鼓院,專掌臣民奏章。 明 以後置于通政院。 宋 葉適 《陳秀伯墓志銘》:“ 紹興 六年,上書登聞,陳策十二。” 宋 吳處厚 《青箱雜記》卷十:“於是 承珪 乃為 犍 改名 中正 ,俾詣登聞,始得召見。” 元 無名氏 《陳州粜米》第一折:“遍衙門告不成,也還要上登聞,将怨鼓鳴。”參閱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二》

(3).“ 登聞鼓 ”的省稱。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王國昌》:“此後 國昌 屢至京師奏辨,無有肯為昭雪者。 國昌 乃具疏,擊登聞,謂既斥於 順天 之 浙 籍,再斥於 應天 之 徽 籍。”《明史·呂維祺傳》:“初慎刑獄,今有下詔獄者。且登聞頻擊,恐長嚚訟風。”參見“ 登聞鼓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登聞"一詞源于中國古代司法制度,特指百姓或臣民通過特殊渠道直接向最高統治者(皇帝)申訴冤情的制度。其核心含義是擊鼓鳴冤或上書直達天聽,主要體現為"登聞鼓"制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1. "登"

    本義為"上升""上達",此處引申為直接呈報至最高權力機關,強調突破常規申訴層級限制。

  2. "聞"

    意為"使聽聞",指将冤情上奏給皇帝知曉。《說文解字》釋:"聞,知聲也",此處特指帝王聽取民情。

組合釋義:

"登聞"即通過特定途徑(如擊鼓、投書)使冤情直達帝王的行為,是古代直訴制度的代稱。


二、曆史制度背景

登聞鼓制度(核心載體):

補充形式:


三、文化内涵

  1. "天人溝通"的象征

    登聞鼓被視為"天聽"的媒介,《尚書·舜典》"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的思想為其理論基礎,體現帝王"體察民瘼"的統治倫理。

  2. 司法公正的保障機制

    宋代專設"登聞鼓院"與"登聞檢院"(《宋史·職官志》),形成申訴雙軌制,減少冤案積壓。


四、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登聞:謂有冤向朝廷申訴。古代有登聞鼓院,專掌臣民奏章。"

    來源:漢語大詞典(官網詞條檢索頁)

  2. 《辭源》(修訂版)

    "登聞鼓:古代帝王為表示聽取臣民谏議或冤情,在朝堂外懸鼓,許擊鼓上聞。"

    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辭源》(線上掃描本)


五、引用文獻


"登聞"是中國古代司法制度中直訴權的具象化表達,以"登聞鼓"為核心載體,承載着民情上達、皇權幹預司法的政治設計。其存在既是對官僚體系的監督機制,亦為"仁政"理念的制度實踐。

網絡擴展解釋

“登聞”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成語用法
    “登聞”由“登”(消息傳來)和“聞”(聽到)組成,指傳聞或消息已傳到自己的耳朵裡,表示已得知某事。例如:“此事我已登聞,無需再提。”

二、曆史制度相關

  1. “上達”之意
    源自《尚書·酒诰》中“祀登聞於天”,意為通過祭祀使德行或訴求上達于天。這一用法強調信息的向上傳遞。

  2. 古代機構名稱的省稱

    • 登聞鼓院:晉代始設登聞鼓,宋代景德四年(1007年)正式設立“登聞鼓院”,專掌臣民奏章,明代後歸入通政院。
    • 登聞鼓:作為直訴制度的一部分,百姓可通過擊鼓直接向皇帝或中央機構申冤。

三、使用場景與例句

“登聞”既可表達消息的聽聞,也關聯古代司法與行政制度,體現了語言與曆史文化的交融。如需更深入的曆史考證,可參考《宋史·職官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本券彪文秕蠹弊困倉皇出逃齼齼出品竄改單間兒登山涉水多許仿宋體放影煩暑瀪漩否否膚泛觀稼骨刻駭駭皓日萑澤回闌回轸活性炭桔槔烽矜愚飾智科差磕膝筷筒狼崽老大難陸麗魯叟祿粟濾塵器馬郞迷濛謀財奈之何塸埞抛數敲碁碕灣如此而已靸袋蛇角奢忲食檗述録順欲溏便饕虐天地經緯天末涼風銅圍文彩四溢甕羹無目笑傲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