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目儆心的意思、觸目儆心的詳細解釋
觸目儆心的解釋
看到某種情況而引為儆戒。 清 林則徐 《拿獲行劫盜犯袁潰等審明定拟折》:“并将各犯首級在於上下遊江幹梟示,俾各觸目儆心。”
詞語分解
- 觸目的解釋 容易被看到大平原最為觸目的特點是沒有樹 目光接觸到觸目驚心詳細解釋.目光所及。《晉書·習鑿齒傳》:“來達 襄陽 ,觸目悲感,略無歡情。” 宋 歐陽修 《采桑子》詞:“歸來恰似 遼東 鶴,城郭人民
- 心的解釋 心 ī 人和高等動物體内主管血液循環的器官(通稱“心髒”):心包。心律。心衰。心悸。 中央,樞紐,主要的:心腹。中心。 習慣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況,感情等:心理。心曲。心魄。心地。心扉。衷心。心曠神
網絡擴展解釋
“觸目儆心”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含義
指看到某種令人震驚的事物或現象後,内心産生警覺并引以為戒。核心是通過視覺沖擊引發心理警示,強調從所見之事中吸取教訓。
二、詞源與結構
- 出處:最早見于清代林則徐的奏折《拿獲行動盜犯袁潰等審明定拟折》,原文提到将犯人首級示衆以“俾各觸目儆心”。
- 結構解析:
- 觸目:字面意為“目光所及”,引申為“親眼所見”;
- 儆心:意為“使内心警惕”,儆(jǐng)通“警”。
- 發音:chù mù jǐng xīn(注意“儆”讀第三聲,非“jǐn”)。
三、用法與語境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或定語,用于描述通過視覺警示達到心理戒備的場景。
例句:曆史遺迹的保留,是為了讓後人觸目儆心,銘記戰争的殘酷。
- 感情色彩:中性詞,既可用于正面警示(如教育案例),也可用于負面教訓(如災難現場)。
- 近義詞:觸目警心、引以為戒。
四、實際應用場景
- 曆史教育:通過展示文物或影像資料,使參觀者觸目儆心(如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 法律警示:公開審判或案例宣傳,起到震懾犯罪的作用。
- 安全管理:用事故現場的圖片警示員工注意安全規範。
五、延伸對比
與“觸目驚心”的區别:
- 觸目驚心:側重描述景象本身的震撼性,引發恐懼或悲傷情緒。
- 觸目儆心:強調通過視覺沖擊達到警示效果,更注重後續的反思與行動。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古典用例或現代延伸含義,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觸目儆心》是一個成語,意指看到某種現象或事物能使人産生深刻的警示和警戒。下面将依次介紹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觸目儆心》的拆分部首為手和目,其中手的部首是扌,目的部首是目。手的筆畫數為三,目的筆畫數為五。
來源:
《觸目儆心》這個成語出自《淮南子·精神訓》:“觸目而儆心者,三年不忘。”意思是看到一件事情,就能引起人們的警戒和深思,三年都不會忘記。
繁體:
《觸目儆心》是這個成語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觸字寫作“觸”,目字寫作“目”,儆字寫作“愆”。觸目儆心的成語在古代的寫法是“觸目愆心”。
例句:
他觸目儆心地看着那些犯罪分子,以警示自己不要走上邪路。
組詞:
觸目
警心
近義詞:
刺目警示、震撼人心
反義詞:
無所儆心、視而不見
以上就是關于《觸目儆心》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