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觸目儆心的意思、觸目儆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觸目儆心的解釋

看到某種情況而引為儆戒。 清 林則徐 《拿獲行劫盜犯袁潰等審明定拟折》:“并将各犯首級在於上下遊江幹梟示,俾各觸目儆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觸目儆心"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看到的景象或事物使人内心受到強烈的震動和警示,從而引以為戒。它強調通過視覺上的直接沖擊,達到警醒心靈、吸取教訓的目的。

以下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1. 字義拆解與組合:

    • 觸目:字面意思是接觸到視線,即眼睛看到。引申為所見到的景象引人注意,具有沖擊性。
    • 儆心:儆(jǐng),通“警”,意為警戒、使人警醒;心,指内心、思想。“儆心”即警戒内心,使人内心受到震動、警惕。
    • 組合義:所見到的(景象、事物)足以警戒内心。形容所見情景令人震驚、警醒,并從中吸取教訓。
  2. 引申義與用法:

    • 警示作用:該成語常用于描述那些具有強烈警示、教育意義的事件、場景或事物。看到這些,會讓人立刻聯想到可能的嚴重後果或已有的慘痛教訓,從而心生警惕,避免重蹈覆轍。
    • 震撼效果:強調所見景象帶來的直接、強烈的感官和心理沖擊,這種沖擊力是引發内心警醒的關鍵。
    • 應用場景:常用于描述事故現場、災難遺迹、腐敗案例展覽、曆史教訓展示等能給人深刻教育和警示的情境。例如:“參觀完礦難紀念館,那些觸目儆心的場景讓人久久不能平靜,深刻認識到安全生産的重要性。”
  3. 近義詞與辨析:

    • 觸目驚心:與“觸目儆心”意思非常接近,都強調所見景象令人震驚。細微差别在于,“觸目驚心”更側重于景象本身的可怕、慘烈帶來的震驚感;而“觸目儆心”則更側重于這種震驚感所引發的内心警戒和教訓吸取,警示的意味更強一些。
    • 發人深省:指啟發人深刻思考。雖然也有教育意義,但不強調視覺沖擊和即時的震撼感,更側重思考後的領悟。
    • 引以為戒:指把過去的教訓作為以後的警戒。這是“觸目儆心”所要達到的目的和結果。
  4. 例句:

    • 博物館裡展出的那些戰争遺物,件件觸目儧心,提醒人們和平的珍貴。(來源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看到因酒後駕車造成的慘烈車禍現場照片,無不令人觸目儆心,駕駛員們應時刻牢記安全第一。(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反腐倡廉展覽上披露的貪腐案例觸目儆心,為所有公職人員敲響了警鐘。(來源參考:《中華成語大詞典》,中華書局)

“觸目儆心”是一個形象生動的成語,它描繪了視覺感知對内心的深刻影響,強調通過目睹具有警示意義的事物或場景,使人内心受到強烈震動,從而産生警戒心理并吸取教訓。其核心在于“所見即所警”,是進行警示教育時常用的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

“觸目儆心”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含義

指看到某種令人震驚的事物或現象後,内心産生警覺并引以為戒。核心是通過視覺沖擊引發心理警示,強調從所見之事中吸取教訓。


二、詞源與結構


三、用法與語境

  1.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或定語,用于描述通過視覺警示達到心理戒備的場景。
    例句:曆史遺迹的保留,是為了讓後人觸目儆心,銘記戰争的殘酷。
  2. 感情色彩:中性詞,既可用于正面警示(如教育案例),也可用于負面教訓(如災難現場)。
  3. 近義詞:觸目警心、引以為戒。

四、實際應用場景


五、延伸對比

與“觸目驚心”的區别: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古典用例或現代延伸含義,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霸才白緣傍隣表頭猖披綢綿打船大媽媽頂隔鬥志發導風望峯嶂封篆負從服行高行跪靈孤苦零丁瞽言萏議寒汀饑瘦寄傳槺梁堪以告慰誇誕庫侖定律狼貪鼠竊懶人臉子遼河留級漏月祿蠹論齒旅旅門燎命酒命使擰勁兒普乃且住為佳親識然赤升騰沈酣鼠竄狼奔束手就禽疏瀹綏慰筍城挽道挽歌郎望其肩背喂餓問天午日仙人賢隽小乖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