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空。《淮南子·泰族訓》:“又況登 泰山 ,履石封,以望八荒,視天都若蓋,江河若帶,又況萬物在其間者乎?”
(2).帝王的都城。 唐 王維 《終南山》詩:“ 太乙 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迴望合,青靄入看無。” 明 唐順之 《請皇太子受朝疏》:“衣冠鹹萃於天都,歡欣交通於萬國。”
(3).星名。屬于南方七星中的星宿。《晉書·天文志上》:“七星……一名天都,主衣裳文繡,又主急兵盜賊。”
(4). 安徽 黃山 高峰名。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遊黃山日記》:“疎木茸茸中,仰見羣峯盤結, 天都 獨巍然上挺……上至平岡,則 蓮花 、 雲門 諸峯,争奇競秀,若為 天都 擁衛者。” 清 王士禛 《送孫無言歸黃山》詩之三:“更問 黃山 奇絶處, 天都 瀑布勝 匡廬 。”參閱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南十·黃山》。
“天都”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主要解釋:
在古籍中,“天都”常被用來形容廣闊無垠的天空。例如《淮南子·泰族訓》提到“視天都若蓋”,将天空比作覆蓋大地的穹頂。
此意多用于文學作品中,如唐代王維《終南山》的“太乙近天都”,以“天都”借指長安城,暗喻終南山靠近帝都的雄偉景象。
“天都”是古代星象學中南方七星(星宿)之一,《晉書·天文志》記載其主掌“衣裳文繡”和“急兵盜賊”。
黃山主峰之一的天都峰,以險峻著稱,是自然景觀的代表名稱。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語境下的含義,可參考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天都》是一個漢字詞組,用來形容某個地方或環境非常美好、和諧的狀況。
《天都》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天”和“都”。其中,“天”的部首是“一”,表示天空;而“都”的部首是“邑”,表示城市。
根據筆畫,拆分後的《天都》詞中,“天”字有4個筆畫,“都”字有5個筆畫。
《天都》一詞的來源比較廣泛,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紅樓夢》中。在小說中,“天都”指的是一個神仙居住的理想地方,是純淨、美好的象征。
繁體字中,“天都”為「天都」。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寫作“天都”的方式為:“天”字的上方有一橫,下方為兩豎;而“都”字則與現代寫法相同。
1. 這座城市真美麗,簡直是個人間天都。
2. 我希望未來的家園能夠成為一個和諧的天都。
1. 天堂
2. 都市
3. 天際
4. 都會
5. 天府
1. 樂園
2. 天堂
3. 人間仙境
4. 理想之地
5. 世外桃源
1. 地獄
2. 貧困區
3. 亂區
4. 髒亂差
5. 劫後餘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