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貶退昏庸之輩。《宋書·謝靈運傳》:“懼帝系之墜緒,故黜昏而崇賢。”
黜昏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黜”與“昏”兩個語素構成。從詞源學角度分析,“黜”本義為貶退、罷免,《說文解字》釋作“貶下也”,常見于古代官吏任免文書,如《尚書·舜典》中“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昏”則指昏昧、糊塗,《廣雅》訓為“亂也”,可指代昏聩無能的統治者或官吏。二字組合後,“黜昏”特指罷免昏庸無道者,屬于古代政治術語。
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中表達明君賢臣的政治主張,如《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黜昏而進賢,此社稷之福也”,強調通過淘汰庸才來鞏固政權。其近義詞包括“罷黜”“廢昏”,反義詞為“進賢”“擢能”。現代漢語中雖不常用,但在研究古典政治制度或撰寫曆史題材作品時仍具學術價值。
參考來源:
“黜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字義分解
基本含義
該詞強調對昏庸無能的批判,多用于描述罷免無能的統治者或庸人,并推崇賢能之士。例如《宋書·謝靈運傳》中記載:“懼帝系之墜緒,故黜昏而崇賢”,即通過罷黜昏庸者來維護政權穩定。
使用場景
擴展成語
“黜昏啟聖”是相關成語,進一步強調通過貶退昏庸者來實現清明治理,如《南史》中提及謝晦“黜昏啟聖,于社稷之計”。
“黜昏”兼具具體行動(罷免昏庸者)與抽象意義(摒棄愚昧),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側重。如需更權威的古代用例,可參考《宋書》等史籍原文。
鼻頭酬待傳燭矗燈卒卒锉末大都丹采登月艙牒文抵還冬景天對揖二鴻耳目喉舌肥料風鵬馮依鋼洋躬己弓小貴陽國良行鍼虎狼心嘉栗醮墳膠合闆交相今草精美絕倫金傷九老居業居易開車口碑載道淋淋漓漓留守駱越盧至名學彌益縻職魔芋鲇魚緣竹竿窮魚衽扱囊括沙地時為守待宿瑕維谷文虻縣僮小寡小名家硝雲彈雨狎帢析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