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踐繩的意思、踐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踐繩的解釋

遵循法度規矩。比喻正直。《呂氏春秋·知分》:“踐繩之節,四上之志,三 晉 之事,此天下之豪英。” 高誘 注:“踐繩之節,正直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踐繩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遵循法度、恪守準則,多用于形容行為符合規範或道德标準。以下從語義、用法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語義解析

  1. 字義分解

    • 踐:本義為“履行”“實行”,引申為“遵循”“遵守”。
    • 繩:原指木工用的墨線,象征“标準”“法度”,如《尚書·說命》載“木從繩則正”。

      合成詞“踐繩”即“踐行繩墨”,比喻行為符合規範,如《淮南子·缪稱訓》雲:“身行踐繩,公正無邪。”

  2. 引申義

    在古籍中常引申為持守中正之道,強調言行不偏離道德或法律準繩。例如《荀子·儒效》以“行有防表”喻指君子行為需以“繩”為界。


二、用法與典籍例證

  1. 古典文獻用例

    • 《淮南子·主術訓》:“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踐繩而治。”(注:此處指君主依法治國。)
    • 王引之《經義述聞·通說上》:“踐繩者,循直道而行的象征。”
  2. 近義關聯詞

    • 繩墨:代指法度規則(《楚辭·離騷》:“背繩墨以追曲兮”)。
    • 履繩:同義替換,見于《後漢書》注引“履繩行方”。

三、文化内涵

“踐繩”承載了中國傳統思想中對秩序與規範的推崇: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3年,第10卷,頁782。
  2.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年,頁1294。
  3. 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頁412。
  4. 線上資源:

(注:部分古籍原文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建議參考點校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踐繩”是一個漢語成語,具有以下兩種主要釋義,其含義因語境和文獻來源不同而有所差異:

一、遵循法度,比喻正直(主流釋義)

基本解釋:遵循法度規矩,比喻為人正直、堅守原則。
出處與注解:

二、比喻在困境中謹慎行事(引申義)

基本解釋:字面指踩繩索行走,比喻在困難或危險環境中行動謹慎,需保持平衡與穩重。
使用場景:

綜合說明

  1. 詞義演變:古義側重“正直”,現代用法可能融合了雜技走鋼絲的意象,強調謹慎與規則。
  2. 權威分歧:高權威古籍注解(如《呂氏春秋》)明确指向正直;部分現代詞典補充了比喻困境的含義。

如需深入考證,可查閱《呂氏春秋》原文及漢典等古籍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白粳榜笞抱牒标線炳映禅魔打對仗大幹物議代馬依風雕龍客諜間獨軌鐵路凡桐個樣乖遠孤峤很恣河渠畫幡懷恨宦官降死焦紅桀解具修開小竈恐懼來儀锒铛入獄雷咆漏費旅生慕襲虐政炮燔沛厲貧賢錢樹撬竊趨侍繞萦任兵仍疊忍愧熱氣騰騰冗雜傷生山腰稍工捎手,捎手兒始立搠渰俗稱睢盱泰山壓頂太學生倘來王父下鍬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