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閑談;空說;唠叨。 元 無名氏 《殺狗勸夫》第二折:“我也則是嫂嫂行閒聒七,我不是買來的奴婢,又不是結下的相知。” 明 高明 《琵琶記·官媒議婚》:“閒聒,閒藤野蔓休纏也,俺自有正兔絲,親瓜葛,是誰人無端調引,謾勞饒舌。”
“閑聒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析:
基本含義
指閑談、空說或唠叨,帶有貶義色彩,常用于形容人們無事生非、七嘴八舌地議論無關緊要之事的行為。
詞義拆解
發音與用法
正确讀音為xián guō qī(注意“聒”讀作“guō”,而非“háo”)。該詞多用于口語或文學作品中,描述他人胡亂插話、搬弄是非的行為,如元代雜劇《殺狗勸夫》中:“我也則是嫂嫂行閑聒七……”。
使用場景
適用于貶義語境,例如:
古籍例證
除元代《殺狗勸夫》外,明代《琵琶記·官媒議婚》也用到類似表達:“閒藤野蔓休纏也……謾勞饒舌”,進一步印證其“多言擾人”的語義。
該詞生動刻畫了傳統語境中人際交往的負面行為,需注意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避免誤用為中性描述。
《閑聒七》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無事生非、胡鬧,形容人說話或行為無謂煩擾。
《閑聒七》可拆分為閑(門)+聒(邊)+七(丶)。其中,閑部為“門”部首,聒部為“辶”部首。
《閑聒七》起源于中國古代,最早出現在明代宋濂的《西溪詩話》中,後來被廣泛使用,成為現代漢語中的常用詞語。
《閑聒七》的繁體字為《閒聒七》。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将《閑聒七》寫作“閒躁七”,其中,“躁”取代了現代漢字中的“聒”。
他整天閑聒七,什麼事都要插一腳。
閑言閑語、大鬧一場、胡攪蠻纏。
胡扯八道、無理取鬧。
安靜、沉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