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殘存的草。 唐 杜甫 《舍弟觀赴藍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詩:“短牆若在從殘草,喬木如存可假花。”
(2).殘存的詩文稿。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邢敦夫》:“既卒,餘收拾其殘草,編成一集,號曰**。”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殘草漢語 快速查詢。
殘草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指草木因自然衰敗或外力摧殘而呈現的枯敗狀态。
例證:
《禮記·月令》鄭玄注:“草木萌動者,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殘草者,謂草木凋落未盡也。”
唐代杜甫《秋興八首》:“玉露凋傷楓樹林,殘草寒煙滿故林。”
喻指荒廢之地叢生的雜亂草木,暗含凄涼、蕭瑟之意。
例證:
《漢語大詞典》釋“殘草”為“殘留的草根;荒草”,如清代黃景仁《冬日書感》:“野田殘草沒寒煙,落日孤城閉戍樓。”
在古籍中偶指未定稿的文字(“草”通“草稿”),屬罕見用法。
例證: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草部》:“草,稿也……殘草者,未成之稿。”
權威參考文獻:
“殘草”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殘存的草
指自然環境中未被完全清除或枯萎後遺留的草。例如唐代杜甫在《舍弟觀赴藍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中寫道:“短牆若在從殘草,喬木如存可假花”,通過“殘草”與“喬木”的對比,描繪出荒涼或蕭瑟的景象。
殘存的詩文稿
引申為未完成或散佚的文學作品手稿。宋代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前集·邢敦夫》中提到,曾整理友人的“殘草”編成文集《呻吟》,體現了對遺作的珍視。
補充說明
該詞多用于文學語境,既表達自然意象,也承載對文化遺産的追憶。現代使用中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其含義。
拜具百祇餐啄寵私楚材晉用蹙動萃集大老遠道遊店底釣耕鬥具犯案方神風脈焚和港口吞吐能力剛日菰菜古皇過情國葬蝦蟆更話路黃梨環回擭撮蛱蝶裙兼稱賤類簡明扼要皎澄基面就室激戰鲙縷羸悴嫠辍緯劉熙載鸾集落葉樹滿堂紅馬融帳民表嫟稱泥炭青蓮道士三春晖沙井神禹碑市釀蜀莊斯夾巴送走潼潼圖說晚夜遐古相片攜家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