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黃齑的意思、黃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黃齑的解釋

亦作“黃虀”。亦作“黃韲”。1.鹹腌菜。 宋 朱敦儒 《朝中措》詞:“自種畦中白菜,醃成甕裡黃齏。”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我見舂了幾升陳米,煮下半甕黃虀。”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十月·時品》:“冬筍新來,黃虀纔熟。”

(2).常借指艱苦的生活。 明 高明 《琵琶記·蔡公逼試》:“可不乾費了十載青燈,枉捱過半世黃齏?” 清 蔣士铨 《空谷香·散疫》:“辱抹煞逢掖威儀,咳,支支卻怎生捱過了半世黃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黃齑”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1. 字面指代
    指鹹腌菜,尤其顔色發黃的腌菜。例如宋代朱敦儒《朝中措》中“醃成甕裡黃齑”,描述了将白菜腌制為黃齑的過程,反映了古代日常飲食的樸素。

  2. 象征意義
    常借喻清貧艱苦的生活。如明代《琵琶記》中“枉捱過半世黃齑”,清代蔣士铨作品“捱過了半世黃韲”,均以黃齑象征長期貧寒的生活狀态。這種用法源于古代貧民常以廉價腌菜為食的社會背景。


補充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黃齑》的意思

《黃齑》是一個表示顔色和食物的詞語,通常用來形容顔色偏黃的米飯或粥。黃齑一詞代表着濃郁的黃色,具有特定的口感和味道。

拆分部首和筆畫

《黃齑》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黃”和“齑”。其中,“黃”的部首是“黃”字的偏旁部首,“齑”的部首是“齊”字的偏旁部首。

“黃”的拼音為huáng,它有12個筆畫;“齑”的拼音為jī,它有17個筆畫。

來源與繁體寫法

《黃齑》這個詞來源于中國漢字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古代。黃色代表着土地的豐饒和收獲,經常用來形容糧食的顔色。而“齑”則是指煮成粥的幹飯渣滓。

在繁體中,“黃齑”可以寫成“黃齎”。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有所不同。古時候,表示“黃齑”的漢字也有一些變化。以“黃”字為例,可以寫成“黃”或者“皇”。

另外,“齑”字在古代也有變體,“吱”和“雞”都曾經是“齑”的寫法。

例句

1. 這碗黃齑,香氣撲鼻,讓人忍不住垂涎欲滴。

2. 他一邊品嘗着黃齑,一邊享受着陽光的溫暖。

3. 老人喜歡吃軟糯的黃齑,因為它有助于消化和保持健康。

組詞

1. 黃色:表示顔色的名詞,常用來形容太陽、果實、花朵等的顔色。

2. 齑粉:指用黃齑做成的粉狀食物。

3. 煮齑:指将黃齑煮熟以後,将其做成黏糊狀,具有一定粘性的食物。

近義詞

1. 黃米:泛指顔色偏黃的大米。

2. 黃粥:用黃米煮成的米粥。

反義詞

白飯:指未加任何調料的大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