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款的意思、納款的詳細解釋
納款的解釋
歸順;降服。《文選·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加以納款通和,布德脩禮。” 李善 注:“納其款關之誠,而通其和好之禮。” 唐 張說 《裴公神道碑》:“俄而銜璧轅門,釋縛納款。”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一:“ 許定國 誘殺 高傑 ,遂與 李際遇 先後納款。”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半夏小集》:“納款、通敵的鬼蜮行為,一到現在,就好像都是‘前進’的光明事業。”
詞語分解
- 納的解釋 納 (納) à 收入,放進:出納。藏污納垢。 接受:采納。笑納。納谏。 享受:納福。納涼。 繳付:納稅。 補綴,縫補;現多指密密地縫:納鞋底。 姓。 繳出吐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款的解釋 款 ǎ 誠懇:款留。款曲(?)(殷勤的心意)。款待。款洽(親切融洽)。款誠。款語(懇切談話)。 器物上刻的字,書畫、信件頭尾上的名字:落款(題寫名字)。題款。 式樣:款式。 法規條文裡分的項目:條款。
專業解析
納款
“納款”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通過獻納財物或誠意表示歸順、臣服。以下是詳細解析:
-
字義分解
- 納:本義為“接受、收容”,引申為“進獻、繳納”。
- 款:原指“誠懇”,後擴展為“條款、財物”,此處特指“表達誠意的財物或文書”。
-
曆史語義演變
該詞最早用于政治外交場景,如《後漢書·南匈奴傳》載“匈奴納款,願為藩蔽”,指匈奴進獻貢品以示臣服。唐代後,語義擴展至民間,可指百姓向官府繳納賦稅或表達誠意。
-
用法與例句
- 歸順義:如《舊唐書·突厥傳》“颉利可汗遣使納款”,指突厥首領主動歸降。
- 繳納義:宋代文獻中“民戶納款充軍需”指百姓繳納錢糧支持軍隊。
-
近義詞辨析
- 歸附:強調主動投靠,但無需涉及財物(例:“四方豪傑皆歸附”)。
- 朝貢:專指藩屬國向宗主國進獻禮品,儀式性更強。
以上内容綜合權威辭書及曆史文獻,完整呈現“納款”的語義脈絡與使用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
“納款”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語,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 歸順、降服(主要見于古代文獻)
- 指主動向敵方或強勢一方表示投降、歸附,并獻上誠意。例如:
- 南朝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有苗納款,未勞征伐。”
- 唐代張說《裴公神道碑》記載:“銜璧轅門,釋縛納款。”
- 清代魏源《聖武記》提到明末将領許定國“誘殺高傑,遂與李際遇先後納款”。
用法與語境
- 政治軍事領域:多用于描述政權更疊或戰争中弱勢方的歸順行為。如元朝滅亡後,西藏首領“攜印信向明朝納款”以示臣服。
- 外交通和:可引申為通過歸附達成和平,如《文選》中“納款通和,布德修禮”。
補充含義
- 繳納款項(現代較少使用)
- 部分現代詞典提到“納款”可指繳納錢款(如“到櫃台納款”),但此用法多見于低權威性資料,且缺乏廣泛文獻例證。
注意
- 貶義色彩:魯迅曾以“納款通敵”批判投敵行為,提示該詞可能隱含負面評價。
- 權威性差異:高權威來源(如漢典、滬江詞典)均以“歸順”為唯一解釋,而“繳納款項”多為現代衍生或邊緣化釋義,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
建議在學術或曆史場景中使用時,優先采用“歸順、降服”這一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選》《聖武記》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茇涉輩起兵糧忏舌插座懲治塵面崇崇催熟打釺殿罰頂門鍼反事繁體字鳳職副油箱幹休絓地管風琴貫繦罛罶海浦和口畸重孔雀裘困薄蠟帛書朗晃勞苦辣硬李郭舟龍象筵緑油油面诮明光锃亮泌尿系統納吉遷落千人一面求思取裁若不上尖兒神誕失疇豕臘甩閑話殊典屬辟庶務田坑石童蓈通路子挖耳窪尊撾婦翁蝦公限盡夏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