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迷惑的意思、迷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迷惑的解釋

(1) [confuse;delude;dupe]∶使人迷亂

迷惑敵人

(2) [indistinct]∶心神迷亂,辨不清是非

詳細解釋

亦作“ 迷或 ”。1.辨不清是非;摸不着頭腦。《管子·任法》:“百姓迷惑而國家不治。”《後漢書·張衡傳》:“曾煩毒以迷惑兮,羌孰可與言己?” 宋 郭彖 《睽車志》卷一:“經山谷間,迷惑失道。” 曹禺 《雷雨》第四幕:“ 周萍 迷惑地望着父親同 侍萍 。”

(2).使迷惑。《管子·四稱》:“變易國常,擅創為令,迷或其君。”《莊子·盜跖》:“矯言僞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鬧華光廟》:“這二妖,乃是多年的龜精,一雌一雄,慣迷惑少年男女。” 楊朔 《巴厘的火焰》:“這島子确實有股迷惑人的力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迷惑(mí huò)是現代漢語常用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動詞:心智困惑

    指因信息混雜或邏輯不清導緻思維混亂,無法明辨是非。

    例:“謠言四起,民衆陷入迷惑。”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894頁。

  2. 形容詞:茫然無措的狀态

    形容人因失去方向或判斷力而呈現的迷茫神态。

    例:“他站在路口,神色迷惑。”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7卷第102頁。

  3. 使動用法:主動使人困惑

    通過幹擾性言行制造認知障礙(古漢語常見)。

    例:“妖霧迷惑行人。”(《聊齋志異》)

    來源: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務印書館,2005年。


二、權威典籍佐證


三、語義演變與近義辨析


四、跨學科應用實例

  1. 心理學

    認知失調理論(Festinger, 1957)解釋個體面對矛盾信息時産生的迷惑狀态。

    來源:Leon Festinger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 法學文本

    《刑法》第300條“利用迷信迷惑他人”将蓄意制造迷惑行為列為犯罪要件。

    來源:全國人大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2020年修正版。


結語

“迷惑”一詞貫穿漢語史,從具象的空間迷失演化為抽象認知障礙,其多重語義在哲學、法學及日常生活中持續發揮表達功能。理解該詞需結合語境,區分主動施加與被動承受的不同語義場。

網絡擴展解釋

“迷惑”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拼音:mí huò
  2. 詞性及含義
    • 動詞:指使人迷亂、分不清是非,如“花言巧語迷惑不了人”。
    • 形容詞:描述一種辨不清方向或真相的狀态,如“他露出迷惑的神情”。
  3. 引申義:可表示心神迷惘或對事物感到困惑,如“人生充滿迷惑”。

二、出處與用法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典型例句

  1. “不要被表面現象迷惑”。
  2. “他說的話令人迷惑不解”。
  3. “壞人的僞裝容易迷惑善良者”。

五、擴展理解

“迷惑”不僅指客觀的認知混亂,也包含主觀情感上的迷失,如“在市場環境中需警惕被迷惑”。需結合語境區分其動詞與形容詞用法。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現代漢語詞典》或古籍原文(如《管子》)。

别人正在浏覽...

蚌舞褓裙兵馬籍步健超淩蹅踏川室楚妃出師不利遞補唲齵兒童文學法案缟衣綦巾橫挑鼻子豎挑眼盍簪何止後遺症逭勞頮澤夾廁夾振積貨井繩酒舠譏噪絕藝姱名撈缯雷雷瘣木禮範琉璃瓦龍舉雲興迷徑囊辎評詙蒲庵樸素唯物主義喬遷之喜蕲簟凄激勤事栖尋驅録群噪三場社會保險身火始願不及此夙業枱盤探投特區梯杭統計通輪文耀無須之禍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