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边塞夜间举火、逐站相传以报敌情,谓之传火。《墨子·号令》谓:“昼则举烽,夜则举火。”《墨子·杂守》:“亭一鼓,寇烽、惊烽、乱烽。传火以次应之,至主国止。其事急者,引而上下之。烽火以举,则五鼓传,又以火属之,言寇来者多少。” 唐 戴叔伦 《和罗主簿送校书兄归江南》诗:“古戍阴传火,寒芜晓带霜。”
(2).旧时寒食节禁烟后重行举火。古代宫中取火以赐近臣,再传递民家,故称。 宋 周邦彦 《水龙吟·梨花》词:“传火楼臺,妒花风雨。” 明 叶弥广 《雨中清明》诗:“风俗久虚传火事,郊原又负踏青行。” 清 曹寅 《畅春苑张灯赐宴归舍恭记》诗:“暖随榆柳初传火,象衍鱼龙渐泮水。”
“传火”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古代边塞的军事信号传递
指在边境夜间通过逐站传递火把来报告敌情。这一做法在《墨子·号令》中有明确记载:“昼则举烽,夜则举火”,即白天用烽烟、夜晚用火把传递信息,形成连贯的警戒系统。若遇紧急情况,火把的传递顺序和频率会调整,确保信息快速送达。
寒食节后的重新点火仪式
古代寒食节期间有禁火习俗,节后需重新点燃火种。这一仪式通常由皇宫开始,皇帝将新火赐予近臣,再逐级传递至民间,称为“传火”。此习俗既象征季节更替,也体现皇权与民生的联系。
补充说明
两种含义均与“火”的传递功能相关,但应用场景不同:前者为军事防御机制,后者属节庆民俗活动。需注意,现代网络语境中“传火”可能衍生其他含义(如游戏术语),但传统解释以上述两类为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