黐竿的意思、黐竿的詳細解釋
黐竿的解釋
竿頭布黐用以粘鳥的竿子。 唐 薛能 《彭門解嘲》詩之二:“傷禽栖後意猶驚,偶向黐竿脫此生。”
詞語分解
- 黐的解釋 黐 ī 木膠,用細葉冬青莖部的内皮搗碎制成,可以粘住鳥毛,用以捕鳥。 筆畫數:; 部首:黍; 筆順編號:
- 竿的解釋 竿 ā 竹子的主幹:竹竿。立竿見影。揭竿而起。 特指“釣魚竿”:垂竿。投竿。竿釣。 古代指竹簡:竿牍(書信)。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黐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黐竿指一種用于捕鳥的工具,即在竹竿頂端塗抹黏性物質(如樹脂或膠),通過黏附鳥類的羽毛或爪子來捕捉它們。這種捕鳥方式在古代文獻中常被提及,例如唐代詩人薛能的《彭門解嘲》中寫道:“傷禽栖後意猶驚,偶向黐竿脫此生”,描述了鳥類逃脫黐竿的情景。
二、構成分析
- 黐(chī):
指黏性物質,通常由天然樹脂或植物膠制成,用于黏附目标物。
- 竿(gān):
竹子的主幹,可引申為細長的杆狀物(如釣竿、旗竿),在“黐竿”中特指捕鳥用的竹竿。
三、使用實例
黐竿在古代主要用于捕鳥,屬于傳統狩獵工具的一種。其設計原理與今天的粘鼠闆、粘蟲膠類似,但需配合長竿操作,常見于山林或田野環境。
若需進一步了解“黐”的具體成分或曆史演變,建議查閱古代農具類文獻或工具圖譜。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黐竿這個詞是指竹竿上的污垢或粘土等,也可以指某些物體表面黏附的污漬。下面将為你提供黐竿這個詞相關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黐竿這個詞由左邊的“黾”(mǐn,是一個形狀像黏鼠的小動物)和右邊的“幹”組成。
來源:
黐竿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黾”是一個形象的描寫動詞,意為黏附,這個字也用于形容形狀像小黏鼠的東西。而“幹”則是描寫像竹竿一樣的物體。
繁體:
在繁體字中,黐竿的“竿”字寫作「杆」。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有變化,所以黐竿這個詞的古時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說,它們與現代漢字的寫法相似,使用相同的部首和筆畫。
例句:
1. 池塘裡的竹竿上黐滿了泥巴。
2. 這張桌子上的黐竿讓人感覺不舒服。
組詞:
黐糨(黏糊的糨糊)
黐死(被黏住而無法脫身)
近義詞:
污漬、污點、黏液
反義詞:
幹淨、清潔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