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黐竿的意思、黐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黐竿的解釋

竿頭布黐用以粘鳥的竿子。 唐 薛能 《彭門解嘲》詩之二:“傷禽栖後意猶驚,偶向黐竿脫此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黐竿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由"黐"與"竿"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黐"特指用冬青樹汁熬制的天然膠質,這種膠在古代主要用于黏貼箭羽、制作捕鳥工具等用途。而"竿"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竹梃也",即竹子的主幹部分,後泛指細長的杆狀物。

組合而成的"黐竿",在《中國民俗大觀》中被定義為一種傳統捕鳥工具,具體指在竹竿頂端塗抹黐膠,利用其黏性捕捉飛禽的裝置。該書記載這種工具常見于明清時期的江南地區,多用于園林防護或民間捕獵活動。清代農書《授時通考》更詳細描述了其制作方法:需将石楠樹皮熬煮取膠,混合少量油脂後塗抹于竹梢,使用時需配合誘鳥的拟聲器具。

從構詞法分析,該詞屬于偏正結構複合詞,"黐"作為修飾成分限定"竿"的功能屬性,這種"材質+器物"的構詞方式在古漢語工具類名詞中較為常見,如"陶罐""鐵杵"等。現代方言調查顯示,在福建閩東地區仍保留着"黐竿"的稱謂,但實際使用已逐漸被現代捕鳥工具取代。

網絡擴展解釋

“黐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黐竿指一種用于捕鳥的工具,即在竹竿頂端塗抹黏性物質(如樹脂或膠),通過黏附鳥類的羽毛或爪子來捕捉它們。這種捕鳥方式在古代文獻中常被提及,例如唐代詩人薛能的《彭門解嘲》中寫道:“傷禽栖後意猶驚,偶向黐竿脫此生”,描述了鳥類逃脫黐竿的情景。

二、構成分析

  1. 黐(chī):
    指黏性物質,通常由天然樹脂或植物膠制成,用于黏附目标物。
  2. 竿(gān):
    竹子的主幹,可引申為細長的杆狀物(如釣竿、旗竿),在“黐竿”中特指捕鳥用的竹竿。

三、使用實例

黐竿在古代主要用于捕鳥,屬于傳統狩獵工具的一種。其設計原理與今天的粘鼠闆、粘蟲膠類似,但需配合長竿操作,常見于山林或田野環境。

若需進一步了解“黐”的具體成分或曆史演變,建議查閱古代農具類文獻或工具圖譜。

别人正在浏覽...

梎柌奡兀白頭相并抱團兒褒義邊府鄙妒材使參畢草蹙趁走遲日沖鋒陷堅充隱蠢俗達标淡簡掉捎礬書飌師傅父符吏赴湯跳火撫院高席顧詹活跳跳降靈堅利狡讦脊梁骨禁溝警廷酒有别腸坎陷闊情磊嵬廉夫利便立性輪箱門臉袍鞾鼙吹迫力虔切齊技青燐腃發撒嬌賣俏聲詞生存競争庶産蘇公堤體仁翫寇屋幕缃緑洩勁謝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