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翫寇的意思、翫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翫寇的解釋

(1).輕視敵寇。語本《左傳·僖公五年》:“ 晉 不可啟,寇不可翫。” 宋 歐陽修 《論盜賊事宜劄子》:“今之謀臣,不識已形之禍,以患為樂,以危為安,見盜賊雖多而時有敗者,遂生翫寇之意。”《明史·孫傳庭傳》:“士大夫厭苦 傳庭 所為,用法嚴,不樂其在 秦 。相與譁於朝曰:‘ 秦 督翫寇矣。’”《清史稿·高宗紀二》:“﹝ 乾隆 十一年三月﹞戊寅, 慶復 至 打箭鑪 ,劾 李質粹 等老師翫寇,請續調官兵進勦,允之。”

(2).引申為助長寇勢。《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一》:“ 廢帝 怒曰:‘ 德鈞 父子握彊兵,求大鎮,苟能敗 契丹 而破 太原 ,雖代予亦可。若翫寇要君,但恐犬兔俱斃。’”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翫寇”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詞構成

二、核心詞義 指對敵人或入侵者采取輕慢态度,語出《左傳·僖公五年》的“晉不可啟,寇不可翫”。原句強調對晉國擴張要保持警惕,對入侵者不可掉以輕心()。

三、引申含義 因輕視敵人而間接助長其勢力,如宋代歐陽修在《論盜賊事宜劄子》中批評官員“見盜賊雖多而時有敗者,遂生翫寇之意”,即指責當權者因局部勝利産生輕敵心态()。

四、使用特點 該詞多用于古代政論、史籍中,現代漢語已罕用。需注意其與“玩寇”的異形詞關系,二者表意相通,但“翫”為古體寫法。

建議:如需深入研究,建議查閱《左傳》《歐陽修全集》等原始文獻,或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當前搜索結果均來自網絡釋義,權威性有限,可能存在釋義簡化的情況。

網絡擴展解釋二

詞義解釋

《翫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以遊戲、娛樂的心态看待、對待患難或敵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翫寇》由部首“羽”和“宀”組成,部首“羽”表示與鳥類相關的事物,它的拼音是“yǔ”。它的總筆畫數是 9;其中部首“宀”表示與屋宇、建築相關的事物,它的拼音是“mián”,筆畫數是 3。

來源與繁體寫法

《翫寇》一詞來源于相關的古代文獻和古代漢字書法作品。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翫寇」。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翫寇」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漢字的形體呈現了不同的演變過程,因此曾經存在不同的漢字書寫形式。然而,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參考古代文獻和古代字典。

例句

他不以敵人的困境為樂,而是表現出翫寇的态度。

組詞

近義詞:嬉笑怒罵、戲谑嘲諷

反義詞:痛恨、仇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