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輕視敵寇。語本《左傳·僖公五年》:“ 晉 不可啟,寇不可翫。” 宋 歐陽修 《論盜賊事宜劄子》:“今之謀臣,不識已形之禍,以患為樂,以危為安,見盜賊雖多而時有敗者,遂生翫寇之意。”《明史·孫傳庭傳》:“士大夫厭苦 傳庭 所為,用法嚴,不樂其在 秦 。相與譁於朝曰:‘ 秦 督翫寇矣。’”《清史稿·高宗紀二》:“﹝ 乾隆 十一年三月﹞戊寅, 慶復 至 打箭鑪 ,劾 李質粹 等老師翫寇,請續調官兵進勦,允之。”
(2).引申為助長寇勢。《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一》:“ 廢帝 怒曰:‘ 德鈞 父子握彊兵,求大鎮,苟能敗 契丹 而破 太原 ,雖代予亦可。若翫寇要君,但恐犬兔俱斃。’”
翫寇(wán kòu)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翫”和“寇”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對待敵人或匪寇采取輕慢、疏忽的态度,甚至縱容其勢力坐大,多用于批判軍事或政治上的失職行為。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翫(wán)
本義為“習以為常而不重視”,引申為輕慢、玩忽、懈怠。《說文解字》釋為“習厭也”,即因熟悉而失去警惕。如《左傳·僖公五年》中“翫歲而愒日”,即指荒廢時日。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
寇(kòu)
指盜匪、入侵者或敵寇。《說文解字》釋為“暴也”,強調其暴力掠奪性質。古代文獻中多指外敵或叛亂勢力,如“倭寇”“流寇”。
來源:《說文解字》。
“翫寇”為動賓結構,字面意為“輕慢敵寇”,實際指因麻痹大意而縱容敵人,導緻禍患擴大。其用法隱含強烈批判色彩,常見于史書對将領或官員失職的指責。例如:
《明史·熊廷弼傳》:“廷臣猶以翫寇為辭,劾廷弼欺罔。”
(指朝臣批評熊廷弼對後金軍隊疏于防範,有縱容之嫌。)
軍事策略批判
古代兵家強調“知己知彼”,若将領因輕敵或懈怠而放任敵人壯大,即被斥為“翫寇”。如《孫子兵法·謀攻篇》主張“不戰而屈人之兵”,反對盲目輕敵。
來源:《孫子兵法》曹操注。
政治治理警示
引申至為政領域,指官員對地方匪患或叛亂處置不力,釀成民變。如清代魏源《聖武記》批評某些官員“養癰遺患,實同翫寇”。
來源:魏源《聖武記》卷九。
“翫寇”在現代漢語中雖罕用,但其警示意義仍存:警惕對隱患的麻痹心态,適用于安全管理、危機應對等領域。例如,對網絡威脅的疏忽可類比為“翫寇”,強調主動防範的重要性。
參考資料:
“翫寇”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詞構成
二、核心詞義 指對敵人或入侵者采取輕慢态度,語出《左傳·僖公五年》的“晉不可啟,寇不可翫”。原句強調對晉國擴張要保持警惕,對入侵者不可掉以輕心()。
三、引申含義 因輕視敵人而間接助長其勢力,如宋代歐陽修在《論盜賊事宜劄子》中批評官員“見盜賊雖多而時有敗者,遂生翫寇之意”,即指責當權者因局部勝利産生輕敵心态()。
四、使用特點 該詞多用于古代政論、史籍中,現代漢語已罕用。需注意其與“玩寇”的異形詞關系,二者表意相通,但“翫”為古體寫法。
建議:如需深入研究,建議查閱《左傳》《歐陽修全集》等原始文獻,或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當前搜索結果均來自網絡釋義,權威性有限,可能存在釋義簡化的情況。
冰蟲不次之遷不隨以止步虛詞才誇八鬥察納齒後音春喚初唐四傑東挪西撮東阙動如脫兔都君繁稱博引返駕法語膚庸趕趁人高天更深夜靜龜背過目成誦豪氣花齋恢彉戶品江左佳時金碧輝映京直孔雀花亮鐘良珠蓮台璘斌浏莅胪古輪唱羅勝子命風默化潛移鬧年成牛山悲洽暢旗艦期集院确認曲顧讓挹柔茹時義蝨蛀梳齒四元松畹涕噴通鄽圍落窩心腳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