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躬行仁道。《易·乾》:“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孔穎達 疏:“言君子之人,體包仁道,汎愛施生,足以尊長於人也。” 宋 曾鞏 《到任謝職司諸官員狀》:“伏遇某官體仁為任,充美在躬。” 清 戴震 《原善》下:“君子體仁以修身,則行修也。”參見“ 履仁 ”。
“體仁”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的傳統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如下:
“體仁”指躬行仁道,即通過實際行動踐行仁愛精神。拼音為tǐ rén,其中“體”意為實踐、體現,“仁”則是儒家核心思想中的博愛、仁慈()。
該詞最早見于《周易·乾卦》:“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孔穎達疏解為:“君子體包仁道,泛愛施生,足以尊長于人。”意為君子通過踐行仁德,能成為衆人的表率()。
在儒家語境中,“體仁”是君子的重要品質之一。《文言傳》提到“體仁足以長人”,強調君子需以仁愛為本,使他人安居樂業,體現“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理想()。
“體仁”不僅是對仁愛思想的認同,更強調通過行為實踐仁德,是儒家對個人修養與社會責任的雙重要求。其内涵貫穿古代經典,至今仍被用于強調道德實踐的重要性。
《體仁》是一個包含兩個漢字的詞語,體(tǐ)和仁(rén)。這個詞語表示的是人們通過身體力行去體驗和實踐仁德的意志。
《體仁》的第一個字體(tǐ)是由“月”作為部首,由圖形來表示的。“月”表示月亮,也表示肉體或者身體。它的筆畫數目是8。
《體仁》的第二個字仁(rén)是由“人”作為部首,由圖形來表示的。“人”表示人類,也表示人的品德。它的筆畫數目是4。
《體仁》這個詞語起源于中國古代儒家文化,是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古代文獻中,這個詞語多出現在講述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章中。
繁體字是《體仁》的傳統寫法,在繁體字中,體(體)和仁(仁)的字形稍有不同,但意思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的漢字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漢字的筆畫順序、形态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規定。對于《體仁》來說,古代的寫法可能略有差異,目前的一般認為是“體仁”。古代字形的變化是漢字發展過程中的一部分。
他通過努力學習和實踐,體會到了仁德的重要性。
他堅信通過身體力行去體仁,才能真正理解儒家思想。
體驗、體悟、體會、仁慈、仁愛、仁心
仁義、仁愛、仁慈、仁心、仁術、仁道
暴虐、殘忍、無情、無義、無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