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ine] 〈方〉∶脊柱
(1).脊柱的俗稱。《朱子語類》卷三五:“又舉 小南和尚 偶靠倚而坐,其師見之,厲聲叱之曰:‘恁地無脊梁骨!’”《花城》1981年第6期:“餓得我肚皮貼了脊梁骨啰!”
(2).用作比喻。常指人的志氣、力量或節操。《景德傳燈錄·宣鑒禅師》:“ 德山老人 一條脊梁骨硬似鐵,抝不折。”《朱子語類》卷三五:“士不可以不弘毅。先生舉 程先生 語曰:重擔子須是硬着脊梁骨方擔荷得去。”
(3).比喻事物的關鍵部分或可依靠的骨幹力量。 華山 《山中海路》五:“ 彥繼學 一面讀,一面想。有了鐵,工業就有了脊梁骨,一個新的工業基地就可以圍繞着它建設起來。”《新華月報》1979年第3期:“他們是我們國家的脊梁骨!”
“脊梁骨”一詞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人體背部中央的脊柱,由24塊椎骨(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及骶骨、尾骨構成,内部有椎管容納脊髓。醫學上稱為“脊柱”,具有支撐軀幹、保護脊髓及維持身體平衡的功能。
結構與功能
脊柱自上而下分為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椎骨間通過椎間盤連接,形成可活動的縱向結構。其兩側有肋骨和肌肉附着,胸椎部分與肋骨共同構成胸腔。
核心支撐作用
用于形容個人或集體中起關鍵作用的部分,如“國家的脊梁骨”指代中堅力量。
象征意義
可表示志氣、節操或精神支柱。例如文學作品中用“脊梁骨硬如鐵”形容堅韌不屈的品質。
如需進一步了解脊柱的醫學細節,可參考權威醫學資料(如、5);比喻用法的文學實例可查閱成語詞典(如、11)。
《脊梁骨》這個詞指的是人或物體的脊柱,是支撐身體或事物的主要部分。它象征着堅強、穩定和支持。
《脊梁骨》包含兩個部首,分别是“⺼”(肉)和“骨”(骨骼),它們分别位于左右兩側。整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7畫。
《脊梁骨》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是根據人體結構和功能而來,用來形容支撐和維持重要部分的事物。在繁體中文中,它的寫法和簡體中文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差異。而《脊梁骨》在古時候的寫法是:「脊梁骨」。
1. 她是我們家的脊梁骨,支撐着整個家庭。
2. 這座橋是城市發展的脊梁骨,連接着兩個重要區域。
1. 脊梁:指人體的脊柱,也用來比喻支撐力量。
2. 骨氣:形容人的堅強意志。
3. 梁柱:比喻一個事物的重要支持。
4. 骨幹:指組織或集體的中堅力量。
1. 支柱:指起支撐作用的重要部分。
2. 核心:指事物的中心和最重要的部分。
虛弱:與脊梁骨的意義相反,表示無法支撐或失去支撐能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