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袍服和靴。 宋 洪邁 《夷堅支志丁·三趙失舟》:“若有物執其柁,即時淪覆……俄一籠漂至前,視之,則叔勅誥袍鞾之屬,雖遭渰浸,略不污濕。” 王闿運 《<衡陽縣志>序》:“自 康熙 以來,博洽太和,遂生優老,黃髮皤皤,或承銀币,或受袍鞾。”
“袍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官員或特定場合的服飾裝束,以下是詳細解釋:
袍鞾(páo xuē)由“袍”和“鞾”組合而成:
組合後,“袍鞾”泛指官員的袍服與配套的靴子,象征身份與禮儀規範。
宋代文獻
洪邁《夷堅支志丁·三趙失舟》記載,官員的“勅誥袍鞾”即使落水仍保持潔淨,側面反映袍鞾作為官服的重要性。
清代記載
王闿運在《<衡陽縣志>序》中提到“受袍鞾”,指接受朝廷賞賜的服飾,體現其作為身份象征的功能。
“袍鞾”現代已不常用,主要見于古籍或曆史研究。如需進一步了解“袍”的形制、文化寓意,可參考漢字解析資料。
《袍鞾》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根據詞典解釋,它是指中國古代男子衣裝中的一部分,用來修飾衣袍下擺的飾物。
《袍鞾》的部首是“衤”(衣服旁邊的一點),筆畫數分别為10畫和17畫。
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具體難以考究。在古代文獻中,我們可以找到相關詞彙的使用,但具體的起源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考證。
《袍鞾》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袍鞹」,字形稍有變化但意思相同。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古時候《袍鞾》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通過研究古代文獻和出土文物來确定。
1. 他的袍鞾上裝飾了一些精美的刺繡,顯得格外高貴。 2. 這件袍鞾雖然年代久遠,但保存得極為完好,顯示了古代工藝的精湛。
袍袍(衣袍的衣物)、袍袖(衣袍的袖子)、袍澤(指得到師長的教益)、衣袍(服裝中的一種),等等。
近義詞有袍裾、衣物等,它們都與衣服或裝飾相關。
反義詞可以是裙子、褲子等其他服裝的名稱,因為它們與袍鞾在形式和功能上有所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