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赴湯跳火”是一個漢語成語,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形容為了目标勇往直前的精神。該詞中的“赴”指前往,“湯”指沸水,“跳火”即跳入烈火,整體強調直面極端危險的勇氣。
出處與演變
該成語最早出自明代《金瓶梅詞話》第八十八回:“雖赴湯跳火,敢說不去?”。值得注意的是,更常見的标準寫法為“赴湯蹈火”(“蹈”意為踩踏),其曆史更悠久,可追溯至《荀子·議兵》和魏晉文獻。
用法與辨析
建議
在正式書面表達中,推薦使用“赴湯蹈火”。若引用古典文學作品(如《金瓶梅》),則需保留原文的“跳火”寫法以尊重出處。
《赴湯跳火》是指在危險的情況下選擇冒險去做某件事情,形容勇敢無畏,不怕困難。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走"和"火",總共有8個筆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為政篇》中的一句話:"《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孔子用這句詩來解釋跑去沸騰的湯中解謎之意。
在繁體中文中,成語《赴湯跳火》的傳統寫法為「赴湯跳火」。
在古時候,這個成語的寫法是比較靈活的,根據當時的用字習慣可能有不同的寫法。例如,可以寫作「赴銅跳火」、「赴羊跳火」等等。
例句:
他為了追求夢想,毅然決然地赴湯跳火。
組詞:赴難、赴死、赴義。
近義詞:舍身取義、勇往直前、豁達頑強。
反義詞:畏縮不前、膽怯、退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