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蹙的意思、草蹙的詳細解釋
草蹙的解釋
亦作“ 草慼 ”。倉猝;匆忙。 南朝 宋 鮑照 《登大雷岸與妹書》:“臨塗草蹙,辭意不周。” 唐 韋應物 《送李侍禦益赴幽州幕》詩:“契闊晚相遇,草慼遽離羣。” 唐 元稹 《桐花詩》序:“ 元和 五年……宿 曾峯館 。山月曉時,見桐花滿地,因有八韻寄 白翰林 詩,當時草蹙,未暇紀題,及今六年,詔許西歸,去時桐樹上孫枝已拱矣。”
詞語分解
- 草的解釋 草 ǎ 對高等植物中除了樹木、莊稼、蔬菜以外的莖幹柔軟的植物的統稱;廣義指莖幹比較柔軟的植物,包括莊稼和蔬菜: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蓋的堂屋,舊時文人以此自稱山野間的住所,有自
- 蹙的解釋 蹙 ù 緊迫:窮蹙。 皺,收縮:蹙眉。蹙額。蹙皺。蹙縮。蹙金(用拈緊的金線刺繡,使刺繡的紋路绉縮起來。亦稱“拈金”)。 局促不安:蹙蹙。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草蹙”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cǎo cù,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一、詞義解釋
-
基本含義
指倉猝、匆忙,多用于形容時間緊迫或行動急促的狀态。該詞在古籍中常寫作“草慼”(“慼”為“蹙”的異體字)。
-
字義拆分
- 草:此處引申為“草率、不細緻”;
- 蹙:意為“急迫、緊迫”,也含“收縮”之意。
二、詞源與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詩文,例如:
- 南朝宋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臨塗草蹙,辭意不周”;
- 唐代韋應物《送李侍禦益赴幽州幕》:“契闊晚相遇,草慼遽離羣”;
- 元稹《桐花詩》序中亦用“草蹙”描述匆忙寫作的情景。
三、使用特點
- 語境: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表達,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 搭配:常與時間、行動相關的詞彙連用,如“草蹙離群”“臨塗草蹙”。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文背景,可參考《鮑照集》《韋蘇州集》等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草蹙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草木被重物或者踩踏壓低。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艹和足,其中艹表示植物,足表示踩踏。它的筆畫數目是12畫。
草蹙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它的繁體寫法是「草蹙」。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個例句:草蹙實在已到不可忍受的地步了。
一些與草蹙相關的詞語有:踩踏、重壓、壓倒等。
草蹙的反義詞是解脫、釋放。
希望這些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