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俎的意思、徹俎的詳細解釋
徹俎的解釋
謂撤去祭祀時用以載牲的禮器。《國語·魯語下》:“祭 悼子 , 康子 與焉,酢不受,徹俎不宴,宗不具不繹,繹不盡飫則退。” 韋昭 注:“祭畢徹俎,不與 康子 宴飲也。” 唐 韋述 《對歸胙判》:“既而三獻,徹俎,肆屍還。” 宋 曾鞏 《賀元豐三年明堂禮畢大赦表》:“恩義兩得其當,情文皆盡其詳,徹俎雲初,均釐甚廣。”
詞語分解
- 徹的解釋 徹 (徹) è 通,透:貫徹。透徹。徹底。徹骨。徹悟。響徹。 治,開發:“徹田為糧”。 毀壞:“徹我牆屋”。 筆畫數:; 部首:彳; 筆順編號:
- 俎的解釋 俎 ǔ 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俎豆(.“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祭祀,崇奉)。 切肉或切菜時墊在下面的砧闆:刀俎(刀和砧闆)。 姓。 筆畫數:; 部首:人;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徹俎”是古代祭祀禮儀中的特定術語,指祭祀結束後撤去陳設祭品的禮器(俎)的儀式環節。其核心含義可分為兩方面:
-
字義分解
- “徹”通“撤”,意為撤除、撤去,《說文解字》釋為“通也,從彳從攴”,引申為清理、結束;
- “俎”為古代祭祀或宴飨時盛放牲體的禮器,形似幾案,多用青銅或木制,《詩經·小雅》有“為俎孔碩”的描述。
-
曆史背景與應用
此儀式屬于周代禮制的一部分,常見于宗廟祭祀或重要典禮。據《禮記·祭統》記載,祭祀流程包括“陳俎”“獻牲”“徹俎”等步驟,其中“徹俎”标志着祭祀主體環節的完成。例如《儀禮·特牲饋食禮》提到:“卒盥,徹俎,降筵”,即描述撤去祭器的動作。
-
相關延伸術語
- “設俎”:與“徹俎”相對,指陳列祭品;
- “告徹”:司儀宣告撤俎的環節,見于《周禮·春官》。
文獻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對“徹”“俎”的釋義;
- 《禮記·祭統》關于祭祀流程的記載;
- 《儀禮·特牲饋食禮》中的儀式實例描述。
網絡擴展解釋
“徹俎”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hè zǔ,屬于古代祭祀禮儀中的術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徹:通“撤”,意為撤去、撤除。
- 俎:古代祭祀或宴會時盛放牲體(祭品)的禮器,形似幾案。
- 合義:指祭祀儀式結束後,撤去載有牲體的禮器。這一動作标志着祭祀流程的階段性結束。
2.詞源與文獻用例
- 出自《國語·魯語下》:“祭悼子,康子與焉,酢不受,徹俎不宴。” 韋昭注:“祭畢徹俎,不與康子宴飲也。”
- 唐代韋述《對歸胙判》提到:“既而三獻,徹俎,肆屍還。”
- 宋代曾鞏的賀表中也使用該詞,如“徹俎雲初,均釐甚廣”,均與祭祀禮儀相關。
3.現代應用
- 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分析中,用于描述古代禮制細節。
4.相關延伸
- 古代祭祀流程通常包括陳俎(擺放祭品)、獻祭、徹俎等環節,徹俎後可能進入宴飲或後續儀式。
總結來看,“徹俎”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特定動作,體現了禮儀的嚴謹性與程式性。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國語》等典籍或相關禮制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水真人報蒸背璚不堪一擊蒇功蟾鈎宸睠道明大肆宣傳澱塞吊牌洞天福地都雅垩廬諷勸扶牆摸壁貫衆函匣鶴文昏頭搭惱戛摩檢查檢責嬌颦加油添醬芥子須彌驚秋敬職九疑仙人掘井及泉俱那異隽豪狂叟老幫閑馬衣名不虛立谟策魔雲怒目切齒女妹平走慢步丕揚襆被強買強賣汧渭萋斐成錦輕身下氣器識榮啓期審批射貼術羹厮輿田子鐵路職工同筆研陷搆笑粲小官人枭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