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秋令蓦地來到。 唐 韋應物 《府舍月遊》詩:“橫河俱半落,泛露忽驚秋。” 唐 無名氏 《落葉賦》:“見一葉之已落,感四序之驚秋。”
(2).喻迅速凋零衰敗。 宋 蔡襄 《方山渡口占》:“江上行人空自愁,壯年雙鬢已驚秋。” 宋 蘇轍 《次韻王適送張耒赴壽安尉》:“緑鬢驚秋半欲黃,官居無處覓林塘。”
“驚秋”是一個具有文學意境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古典詩詞中溯源,主要包含兩層解讀:
秋令蓦地到來
指秋天突然降臨,常以自然景象的突變引發情感共鳴。例如:
喻事物迅速凋零衰敗
引申為對時光流逝、生命無常的感慨。例如:
“驚秋”在詩詞中多用于渲染季節變遷的猝不及防,或烘托人生際遇的蒼涼感。如韋莊《驚秋》中“長安十二槐花陌,曾負秋風多少秋”,通過槐花與秋風的意象,暗含對往昔歲月的追憶與怅惘。
注意:部分非權威資料(如)将“驚秋”解釋為“形容景色或音響美妙”,但此說法未見于經典文獻,可能與實際用法存在偏差。建議以唐詩宋詞中的語境為準。
《驚秋》是一個成語,指驚動秋天,使秋天傷心哭泣。它形容某種事物或行為讓秋天受到驚擾,暗示一種悲傷或憂慮的情緒。
《驚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心”和“禾”,其中“心”是指事物的内心或情感,而“禾”則代表農作物、秋天。它的總筆畫數是12。
《驚秋》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王朔傳》中,原文是“胡翼以心禾為變,故作者憂之曰‘此際兆秋,後幾何?’”,意為胡翼因為心中有憂慮,而将此視為秋天的變化。後來逐漸演變成現在使用的成語。
《驚秋》這個成語的繁體字為《驚秋》。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所以《驚秋》的寫法也有一些變化。例如,在《康熙字典》中的寫法是“驚”和“秋”。
以下是幾個使用《驚秋》的例句:
1. 他的突然離開真是讓人《驚秋》。
2. 這場意外的事故給她帶來了許多《驚秋》的痛苦。
3. 她的離去使他陷入了一片《驚秋》的深深憂傷中。
與《驚秋》相關的組詞有:
1. 驚愕:震驚、吓呆。
2. 驚訝:吃驚、驚奇。
3. 憂慮:擔心、焦慮。
與《驚秋》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驚擾:擾亂、驚動。
2. 憂傷:悲傷、憂慮。
3. 悲哀:悲傷、哀痛。
《驚秋》的反義詞可以是:
1. 以靜制動:用安靜的方式應對外界的變化。
2. 平和:沒有大的波動,保持平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