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芥子須彌的意思、芥子須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芥子須彌的解釋

《維摩經·不可思議品》:“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 須彌 之高廣,内芥子中,無所增減, 須彌山 王本相如故。”後因以“芥子須彌”喻諸相皆非真,巨細可以相容。 宋 劉過 《投誠齋》詩之六:“達人胸次原無翳,芥子 須彌 我獨知。”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二:“末七字餘極喜之,其妙處難以言説,但覺芥子 須彌 ,猶涉執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芥子須彌"是漢語中蘊含佛教哲學思想的特殊表述,其核心釋義為"極小的芥子能容納巨大的須彌山",喻指超越物質表象的時空觀與包容性。該詞由"芥子"(十字花科植物種子)與"須彌"(梵語Sumeru音譯,佛教宇宙觀中的世界中心之山)構成矛盾對立概念,實際源自《維摩诘所說經》"以須彌之高廣,内芥子中"的典故。

在漢語詞典學範疇,《漢語大詞典》明确記載其雙重含義:一為佛教用語,喻諸相皆非真實;二引申指"巨細相容,本無差别"的辯證思維。現代《佛學大辭典》則強調其展現的"大小無礙"圓融觀,印證《華嚴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宇宙觀。

該成語在語言學演變中衍生出兩種變體:古漢語多用"須彌芥子"的原生語序(如北宋《景德傳燈錄》),明清時期逐漸定型為"芥子須彌"的倒裝形式,這種語序調整強化了微小事物蘊含巨大能量的表達效果。當代《辭海》網絡版特别指出,其哲學内涵已延伸至文學創作領域,成為突破物理空間限制的經典隱喻。

(注:基于原則,參考文獻采用權威典籍與專業辭書:

  1.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商務印書館1922年版
  2. 羅竹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版
  3. 夏征農《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版)

網絡擴展解釋

“芥子須彌”是源自佛教的漢語成語,其釋義和内涵可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

  1. 出處與原始含義
    該詞最早見于《維摩經·不可思議品》,經文記載:“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内芥子中,無所增減。”其中,“芥子”指微小的芥菜種子,“須彌”是佛教傳說中的高山(須彌山),比喻佛法中巨細相容、超越空間局限的智慧。

  2. 本義與比喻
    字面意為“将龐大的須彌山納入一粒芥子”,表面上看似矛盾,實則揭示佛教“諸相皆非真”的哲學觀念,即大小、廣狹等對立概念可相互包容,破除對表象的執著。

  3. 引申義與文學應用
    在文學中,該詞被引申為“小中見大”或“平凡中蘊含無限可能”。例如宋代辛棄疾《水調歌頭》用“休說芥子須彌”表達對事物相對性的思考;劉過詩句“達人胸次元無翳,芥子須彌我獨知”則強調通達之人超越表象的洞察力。

  4. 哲學内涵
    該成語體現了佛教“空性”思想,認為物質世界的大小、形态皆為虛幻,真正的本質無差别。通過“芥子納須彌”的悖論,啟發人們超越二元對立,領悟萬物一體的境界。

  5. 現代意義
    當代常以此比喻“微觀與宏觀的統一”,或形容看似微小的事物具有深遠影響。例如科學研究中,原子結構(芥子)與宇宙規律(須彌)的關聯性即被類比為此概念。


以上解析綜合了佛教經典、文學引用及哲學闡釋,如需進一步探究原文語境,可參考《維摩诘經》相關章節或宋代詩詞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按揭比肩連袂叱斥唇紅齒白畜妻養子叢葬徂沒蛋雞箪食打喯兒電調定端二諾非賣品粉繭閣氣貫鐵洪朗洪嗣畫絕劃圓防守火甲将台兼洽郊遊較箸禁近語箕裘九過機杼一家攫掇均權刻畫入微攬統利見六尺流沛洛書明擺着否臧啓祚全簡若耶溪山陬海噬身圖熟獻碎身糜軀太和陶穴天齋拓都鼍矶土圍望郡完納頑錢違度無縫鋼管瑕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