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借助天象以自警惕。《晏子春秋·谏上十八》:“今君若設文而受諫,謁聖賢人,雖不去彗,星将自亡。” 吳則虞 集釋:“ 陶鴻慶 雲:‘設,猶假也,文謂天象……此承上文“詔之妖祥,以戒不敬”,言君當假以自警耳。’案,此句當作‘設文受諫而謁聖賢人’,文義始順。”
關于“設文”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設文”指借助天象以自我警惕,屬于古代政治語境中的行為。該詞出自《晏子春秋·谏上十八》中的記載:“今君若設文而受諫,謁聖賢人,雖不去彗,星将自亡。”
詞語結構分析
曆史背景與用法 該詞常用于古代君主納谏的語境中,強調通過天象異變(如彗星出現)來反思執政過失。例如《晏子春秋》中,晏子建議齊景公以天象為警示,廣開言路、任用賢人。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該詞,主要用于古籍研究領域。其核心思想與“以史為鑒”“居安思危”等成語有相似性。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晏子春秋》原文及陶鴻慶、吳則虞等學者的注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晏子春秋》相關研究文獻。
設文是一個詞語,表示将某種思想或觀點以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文字内容。它可以指代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或者一封信件等。
設文字的部首為言(yan2),它的筆畫數為11。
設文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一書中。在繁體字中,設文的寫法為「設文」。
在古代,設文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設文的舊字形為「旨」,表示字意為中心、核心。在演變過程中,「旨」的上部字形逐漸變形為「⺝」,下部字形逐漸變形為「文」,最終形成了現代的「言」。
1. 我們在學校的設文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
2. 這篇設文内容深刻,很有啟發性。
3. 他通過設文向老闆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設文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設問、設想、設定、設備等。
設文的近義詞包括文章、文字、稿件等,表示一定的書面表達形式。反義詞則沒有一個與設文直接相對應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