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ldly affairs] 舊指世俗的事;塵俗之事
塵事紛繁
塵俗之事。 晉 陶潛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詩:“閑居三十載,遂與塵事冥。” 唐 孟浩然 《遊景空寺蘭若》詩:“寥寥隔塵事,疑是入 雞山 。”《明史·隱逸傳·陳洄》:“戴青霞冠,披白鹿裘,不復與塵事接。”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靜宜女史詩》:“紛紛塵事擾居諸,誰識清閒福有餘。”
“塵事”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塵事”指世俗的事務或塵俗之事,通常與超脫世俗的生活态度相關。該詞常用于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瑣碎事務或社會交往的繁雜。
該詞常隱含着對世俗生活的疏離或批判,反映文人追求清淨、超然物外的理想,如唐代孟浩然詩句“寥寥隔塵事,疑是入雞山”。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陶淵明集》等權威文獻(來源:、)。
《塵事》一詞指的是世俗的、瑣碎的事物,代表着紛繁複雜的世界。
《塵事》的拆分部首為塵(chén)和事(shì)。塵的筆畫為五畫,事的筆畫為八畫。
《塵事》一詞最早出現于《詩經·魯頌·盡言》:“盡言我心,誠樸以茂;不愆于人,塵事煩惱。”
《塵事》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塵事」。
在古時候,塵和事的組合寫法有多種形式,如「塵事」、「塵需」等。
1. 他深思熟慮後,選擇放下一切塵事,過上了簡單而甯靜的生活。
2. 讓我們暫時抛開塵事,一同去遠離城市的山間,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塵世、世事、塵嚣、事務、事态等。
紛擾、紅塵、塵嚣、世故等。
清淨、甯靜、淡泊、超脫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