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虛遜讓。 唐 康骈 《劇談錄·龍待诏相笏》:“其次風儀秀整,禮貌謙揖,如百斛巨器,所貯尚空其半,安使不受益於祿位哉!”
“謙揖”是一個漢語詞彙,綜合各權威資料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謙虛遜讓”,強調以謙遜的态度向他人表示禮讓和尊重。這一含義源于唐代康骈的《劇談錄·龍待诏相笏》中“禮貌謙揖”的記載,形容儀态端莊、待人謙遜的品質。
延伸釋義
在古代禮儀中,“謙揖”還特指一種行禮動作:低頭鞠躬,雙手合十或抱拳,常見于正式場合(如拜見長輩、上級等),以表達敬意。
發音與結構
拼音為qiān yī(ㄑㄧㄢ ㄧ),由“謙”(謙遜)和“揖”(拱手行禮)二字組成,既包含态度上的謙和,也涵蓋行為上的禮節。
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人際交往中的恭敬态度,或古籍中刻畫人物風儀的語境。例如《劇談錄》以“謙揖”形容人物儀态,暗喻其德行與修養的深厚。
該詞融合了謙遜品德與禮儀動作的雙重内涵,既可用于抽象描述謙讓态度,也可具象化為古代行禮方式。
謙揖(qiān yī)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人的态度謙虛、恭敬。下面将對謙揖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解釋。
謙揖的拆分部首為讠(yán)和扌(shǒu),筆畫總數為13畫。
謙揖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兩個漢字:謙和揖。
謙(qiān)表示謙虛、虛心、有禮貌,表示一個人言行态度謙虛謙讓、不自大的意思。
揖(yī)表示一種禮節動作,右手擡起,手掌向内,五指微張,表示恭敬地行禮,一般與彎腰鞠躬配合使用。
謙揖的繁體字為謙揖。
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謙揖的“揖”字常常寫作“拾”或“扌衣”。
1. 在古代中國,臣子們每次拜見皇帝時都要謙揖行禮。
2. 面對長輩和師長,我們應該學會謙揖,表示我們的尊敬和敬意。
1. 謙虛 (qiān xū): 表示謙遜、恭謙虛心的态度。
2. 謙遜 (qiān xùn): 表示謙虛、恭順的性格。
3. 揖讓 (yī ràng): 表示恭敬地行禮、退讓的态度。
1. 敬禮 (jìng lǐ): 表示對他人恭敬緻意的動作。
2. 鞠躬 (jū gōng): 表示彎腰行禮以示尊敬。
3. 打招呼 (dǎ zhāo hu): 表示與他人打招呼、問候。
驕傲 (jiāo ào): 表示自負、傲慢,與謙遜和敬禮相反。
不恭 (bù gōng): 表示不恭敬、輕慢,與謙虛和揖讓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